初级经济法中法规和规章该如何区分?
在学习初级经济法的过程中,很多人会对法规和规章的区分感到困惑。毕竟这两者在名称、制定主体以及效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搞不清楚的话,很容易在理解和应用相关法律知识时出现差错。
制定主体不同
法规主要是由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比如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其效力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则是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规章则主要是由国务院各部委、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以及地方政府制定。像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部门规章,是针对本部门所管辖事务进行规范;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相关行政管理事务。
名称上有差别
法规在名称上通常会带有“条例”“办法”“规定”等字样。例如《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就是典型的行政法规名称。而规章的名称一般会出现“办法”“规定”“实施细则”等。不过这里要注意,虽然在名称上有些类似,但结合制定主体等因素还是能区分开的。比如同样是叫“某某办法”,若是国务院制定的,那就是法规;若是国务院某部委制定的,就是规章。
效力等级不一样
从效力等级来看,法规的效力是高于规章的。行政法规的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在全国范围内有普遍约束力。地方性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也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而规章是依据法律、法规来制定的,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和细化法规的相关内容。部门规章在本部门管理范围内适用,地方政府规章在本行政区域行政管理范围内适用,并且当规章与法规不一致时,应当适用法规的规定。
在学习初级经济法时,准确区分法规和规章是很重要的一步。只有清楚它们之间的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在遇到具体法律问题时,也能准确判断适用何种规定,从而保障自身合法权益以及规范自身经济活动等。
版权: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cdzily.com/article/10c63edfcbf16062.html
-
考取aicpa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如本科学位及以上,会计或相关领域专业,且有一定学分要求。准备考试时,要选择合适学习资料,注重理解知识点与解题技巧,多做练习。考试内容包括四个部分,需根据各部分特点针对性复习。报名要在各州会计委员会注册,提交相关材料,然后选择考试时间和地点。
-
单位缴纳个人所得税,需明确应税范围如工资等各类收入,确定基本减除、专项扣除及专项附加扣除等项目,依公式算出应纳税额,且要在规定时间通过合法渠道申报缴纳。
-
考研调剂花大钱并不可靠。调剂有正规流程,高校按规定依考生初试成绩、复试表现等综合筛选。声称花钱搞定调剂多是诈骗,高校也重视招生纪律,勿抱侥幸心理,应按正规途径争取机会。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1445434087@qq.com
喵喵会计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