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项税额转出的税额该如何计算?
在企业的税务处理中,常常会遇到进项税额转出的情况。比如说企业购进的货物原本用于生产经营,符合抵扣进项税额的条件,但后来由于某些原因改变了用途,不再用于应税项目,这时候就需要进行进项税额转出操作了。那么,进项税额转出的税额究竟该如何计算呢?
购进货物改变用途时的计算方法
当企业购进的货物原本用于应税项目,后来转用于免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等非应税项目时,进项税额转出的计算相对简单直接。其计算公式为:应转出的进项税额=购进货物的成本×适用税率。
例如,某企业购进一批原材料,成本为10万元,增值税税率为13%,原本计划用于生产产品进行销售(应税项目),但后来企业决定将这批原材料用于职工食堂建设(集体福利,属于非应税项目)。那么,根据上述公式,应转出的进项税额=100000×13%=13000元。
发生非正常损失时的计算方法
如果企业购进的货物发生了非正常损失,这里的非正常损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进项税额也需要转出。计算方法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若购进货物全部损失:应转出的进项税额=购进货物的成本×适用税率。
比如,某企业购进一批商品,成本为5万元,增值税税率为13%,因仓库管理不善,这批商品全部被盗。那么,应转出的进项税额=50000×13%=6500元。
2.若购进货物部分损失:应转出的进项税额=购进货物的损失部分的成本×适用税率。
假设某企业购进一批原材料,总成本为8万元,增值税税率为13%,在运输途中部分原材料因保管不当发生霉烂变质,经盘点,损失部分的成本为2万元。则应转出的进项税额=20000×13%=2600元。
兼营免税项目或非应税项目无法划分进项税额时的计算方法
有些企业可能既经营应税项目,又兼营免税项目或者非应税项目,并且无法准确划分用于各项目的进项税额。这时,需要按照一定的公式来计算进项税额转出的金额。
计算公式为: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月无法划分的全部进项税额×(当月免税项目销售额、非应税项目营业额合计÷当月全部销售额、营业额合计)。
例如,某企业当月购进货物取得的进项税额共计5万元(无法划分哪些用于应税项目,哪些用于免税项目),当月免税项目销售额为20万元,应税项目销售额为80万元。那么,当月全部销售额为200000+800000=1000000元。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50000×(200000÷1000000)=10000元,也就是需要转出的进项税额为10000元。
通过以上几种常见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进项税额转出的税额计算方法会因具体情况而异。企业在进行税务处理时,一定要准确判断自身情况,按照正确的方法计算进项税额转出的税额,这样才能确保税务合规,避免不必要的税务风险。
版权: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cdzily.com/article/16205a95112d9d44.html
-
会计设计是根据法规和企业实际对会计各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安排。内容包括核算、监督、机构人员设计等,要遵循合法性、实用性、效益性原则,是企业财务管理基础,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企业要抵扣水电费进项税,需取得合法增值税扣税凭证,如直接支付给水电供应单位且有专用发票可全额抵扣。通过第三方代收代付的,第三方按转售水电开具专用发票才行。共用分摊要依实际情况并获证明资料来抵扣,混用情况则按规定方法划分可抵扣税额。
-
考研后进行调剂复试,要及时了解调剂信息,关注招生网站等平台;认真准备申请材料,突出优势;合理选择院校和专业,综合考虑多因素;积极参加复试,针对内容复习;注意时间节点和流程,按规定操作。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1445434087@qq.com
喵喵会计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