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介绍(机构概况)
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作为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始终秉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理念,依托学校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资源优势,构建了多层次、多领域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其发展历程与学校整体建设密不可分,1956年建校之初即设立中医学科研究生教育,2002年正式挂牌成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直属重点高校后,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该院已形成覆盖本硕博全链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学科均获评A+,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医药院校。
学科建设与研究方向
研究生院下设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中医、中药学等6个专业学位类别。学科布局突出"传统与现代并重"的特色,既保留《黄帝内经》研究等经典理论方向,又发展出基因组学与中药活性成分分析等交叉学科。在肿瘤防治领域,团队持续开展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筛选与新药研发,其成果被纳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
师资队伍与导师资源
现有博士生导师217人,硕士生导师489人,其中包括5名两院院士、5名国医大师及97名上海市名中医。导师团队形成"老中青"梯次结构,既有深耕《伤寒论》临床应用的资深专家,也有精通分子药理学的海归青年学者。为提升指导质量,学院实施"双导师制",临床专业研究生同时配备医院主任医师和基础学科教授共同指导。
科研平台与实验室集群
依托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3个重点实验室,建成中药标准化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平台。特别在张江科学城建设的生物医药公共实验平台,配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价值过亿元的设备,面向研究生24小时开放预约。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年均超过300篇。
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
与剑桥大学药学院合作设立"中英复方药物联合实验室",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设立"一带一路"中医药专项奖学金,每年选派50名博士生赴泰国玛希隆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合作院校进行访学。2024年启动的"太极健康中心海外研修计划",使研究生能赴希腊、西班牙等地的中医中心进行临床实践。
临床实践与附属医院网络
附属医院体系包含龙华、曙光等9家三甲医院,核定床位7118张。研究生临床轮转实行"1+2+1"模式:第1年基础培训,第2-3年专科强化,第4年自主选择亚专科方向。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立的"名中医工作室跟师制度",让研究生可全程参与国医大师的诊疗过程。
招生培养与质量保障
推行"申请-考核"制与统考并行的招生方式,加大科研潜力评估权重。建立学位论文"五审制度",即开题预审、中期盲审、答辩前外审、答辩后抽审、授予后复审。近年博士论文入选上海市优博占比达23%,高于市属高校平均水平。
学术生态与创新文化
每月举办的"岐黄论坛"邀请院士开展学术对话,研究生可凭创新提案获得最高10万元的"杏林攀登基金"。建立的"师承+实验室+临床"三维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在经典方剂研究中引入人工智能辅助分析。2024年成立的交叉学科研究院,为研究生提供跨专业组队攻关重大课题的机遇。
社会服务与成果转化
通过附属医院设立的临床研究型门诊,研究生团队累计开发"智能化脉象诊断系统"等6项科技成果并实现转化。疫情期间组建的"云上中医服务队",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新冠肺炎中药方剂,相关研究成果被纳入国家诊疗方案。与云南文山州共建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既为研究生提供田间试验场所,又带动当地2000余户农民增收。
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正以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学科为目标,通过构建"经典传承-现代创新-国际融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为中医药现代化输送高端人才。其独特的师承教育模式、前沿的科研平台建设和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为研究生成长提供了全方位支撑,在守护人民健康、推动学科发展中展现出重要价值。
版权: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cdzily.com/article/5d2ab0fdff12f545.html
-
在用友U8中,先进行现金流量项目基础设置,录入凭证时指定现金流量,最后在财务报表模块生成报表并核对数据,如此可完成现金流量表编制。
-
浙江考研调剂需注意:达到国家线要求且符合调入专业报考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关注调剂信息,认真阅读要求与流程;准备好个人简历、成绩单等相关材料;合理选择调剂院校与专业,注意志愿填报时间与规则;保持积极心态,相信能找到合适机会。
-
考研调剂打电话询问时,要先做好准备,清楚自身情况及目标院校专业信息。沟通时注意礼貌,简洁明了突出重点,认真倾听不随意打断。还要选对时间,控制时长,若一次没问清楚,可间隔再打或邮件咨询,增加调剂成功机会。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1445434087@qq.com
喵喵会计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