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研究生招生信息网,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院介绍(机构概况)
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院作为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部门,始终秉持“服务需求、质量为本、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依托学校在商科领域的传统优势,结合新工科建设的战略布局,研究生院构建了涵盖学术型与专业型、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多层次培养框架,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国家战略需求及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复合型人才。
学科布局与学位授权体系
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教育以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为核心,形成“经管领航、理工协同、文法艺特色”的学科生态。学校现有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24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覆盖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四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凸显其在交叉学科领域的科研实力。
创新培养与科研支撑
研究生院构建了“学术导师+产业导师”双轨制培养模式,依托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等44个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平台,推动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深度对接。通过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学术竞赛奖励等激励机制,近五年学生累计获得挑战杯等国家级赛事奖项3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超500篇,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5%。
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
学校通过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项目,与全球30个国家10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2024年获批教育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项目,实现20名硕士研究生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国际商学院的中外双学士项目运行24年,采用“2+2”模式,学生可获中外双学位,80%毕业生进入全球TOP200高校深造,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
招生选拔机制改革
博士研究生招生实行“普通招考+硕博连读”双轨制,2025年计划招收全日制学术型博士40名,要求非定向考生全脱产学习并转移人事档案,定向生需保证首年脱产。硕士研究生推行“学术型+专业型”分类培养,2025年拟招全日制硕士1600名,非全日制150名,同等学力考生需提供核心期刊论文。
双碳战略特色项目
2024年首创双碳方向研究生培养体系,围绕碳经济、碳金融等四大方向,设置《碳中和经济学》《低碳技术导论》等特色课程,通过跨学科导师组指导,首批选拔学生需完成12学分专项课程及产业实践,考核合格者颁发定制班证书。该项目整合经管学院碳交易模拟实验室与环境学院分析测试中心资源,与重庆碳交易所共建实践基地,形成“课堂-实验室-产业”三级培养链。
就业支持服务体系
建立“职业规划-技能实训-岗位对接”全程化就业服务体系,2025届毕业生培训涵盖简历优化、AI面试模拟等模块,联合平安集团等企业开展反诈骗实训,近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30%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研究生院定期举办“长江经济带”专项招聘会,与重庆社科院、西南证券等共建17个实习基地。
师资队伍建设
汇聚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巴渝学者等领军人才,高级职称导师占比82%,45岁以下导师中具有海外研修经历者达65%。实施“青年教师科研孵化计划”,近三年导师团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年均立项50项,科研经费突破亿元。
校区资源配置
研究生培养主校区位于南岸学府大道核心区,配备智慧教室、金融大数据实验室等先进设施。江北校区侧重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建有MBA案例研讨中心;在建的茶园校区规划建设碳中和研究院、智能商务实验平台,预计2026年投入使用。图书馆拥有经济类外文数据库12个,文献传递响应时间缩短至24小时。
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院通过持续深化学科交叉、强化国际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已发展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地。其特色化的培养体系、国际化的教育视野以及紧跟国家战略需求的发展导向,为研究生提供了多元成长路径,在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中发挥着智库与人才库的双重作用。
版权: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cdzily.com/article/b3ff87ad65864a0e.html
-
事业单位填报企业所得税季度报表,需先明确是否应税。区分财政拨款等不征税收入与应税收入,准确把握可扣除项目,保证数据真实准确,不确定时可查阅规定或咨询税务机关。
-
考研调剂后,要先了解调剂院校和专业情况,包括教学风格、师资等;主动与导师联系,建立良好沟通关系;按要求办理入学手续,做好学习和生活准备;入学后制定学习和职业规划,明确目标,提升专业素养和技能,以更好适应后续学习生活。
-
销售折让的会计处理分情况而定,确认收入前按扣除折让后金额确认收入;确认收入后冲减当期收入和销项税额,如涉及质量问题给予折让,要按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1445434087@qq.com
喵喵会计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