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介绍(机构概况)
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作为该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机构,依托学校深厚的师范教育传统与综合性学科布局,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体系。自1978年获批本科教育资格以来,该校逐步构建了涵盖文、理、工等多领域的研究生培养架构,现已成为湖北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并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具有显著影响力。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可追溯至1973年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的建立,1978年升格为黄石师范学院,2016年正式更名。四十余年来,学校始终以服务基础教育为主体,聚焦教师教育特色,发展成为省属重点师范院校。研究生院作为学校学科建设的核心部门,现拥有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学位类别,覆盖63个二级学科方向,形成“师范为主、多科协同”的办学格局。
学科建设与专业特色
学校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学科体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包括汉语言文学、化学、生物科学,7个省级品牌专业涵盖数学、物理等领域。在研究生培养中,注重学科交叉创新,例如在化学化工领域设立“稀有金属化学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成为省内首批产教融合平台。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三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彰显师范特色与科研实力。
师资力量与导师队伍
研究生院汇聚了高水平的师资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298人,其中教授150人、副教授406人,博士占比35.7%。团队包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湖北省“楚天学者”等特聘教授47人,形成以湖北名师、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导师体系。特别在量子物理、材料化学等领域,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带头人。
培养体系与教学模式
采用“学术型+专业型”双轨培养模式,学术硕士注重理论创新,教育硕士强化实践能力。建有8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推行“三助一辅”(助教、助管、助研、辅导员)岗位制度,年提供岗位津贴3000-5000元。创新课程设置方面,开设1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施“诊断式课堂评价”等教学改革项目,其中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科研平台与学术成果
学校布局了1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教育部国别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5个人文社科基地。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100余项,在《Science》《Nature》子刊发表论文30余篇,量子物理团队与山西大学、华中科大等机构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专利转化成效显著,获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其中新材料研发成果应用于湖北省战略新兴产业。
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
与美、英、法等40多国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英设立孔子学院及8个孔子课堂。研究生可参与“外派游学计划”,赴海外进行联合培养或学术交流。化学、生物等学科与澳大利亚高校开展“2+1”双学位项目,国际学生占比达5%。2023年举办的量子物理国际研讨会,吸引了20余国学者参与学术对话。
奖助体系与就业支持
构建了“奖、助、贷、补”四位一体资助体系:国家奖学金2万元/年,学业奖学金覆盖80%学生(4000-8000元),另设科研创新基金(1000-2000元/项)。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3%,依托270个实习基地和省级创业孵化器,为毕业生提供基础教育、科技企业等多渠道就业选择。
校园环境与硬件设施
位于黄石市中心城区,占地2002亩的生态校园融合山水景观,图书馆藏书211万册,配备省级高校十佳网络平台。投资1.2亿元建设的湖师大剧院,拥有专业级音乐厅和实验室,物理学院购置飞秒激光器等高端设备,为研究生提供国内一流的科研环境。
作为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通过学科交叉创新、国际化培养、产学研融合等举措,持续为中部地区输送高水平教育人才和科研骨干。其“师范底色、应用特色、创新亮色”的培养理念,正在书写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新篇章。
版权: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cdzily.com/article/c4d9dd5074337f8f.html
-
进口发票是进口企业接受境外货物或服务时,境外供应商开具的商业凭证。它是海关监管、企业财务核算及外汇付款的依据。内容包含发票号码、买卖方信息等。使用时要确保真实合法,注意格式内容完整,及时认证报销。
-
残保基金年缴纳额=(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所在地规定的残疾人就业比例 - 上年用人单位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时需注意特殊情况,如新成立企业、季节性用工等,企业要按规定准确计算缴纳数额。
-
土地管理费的科目计入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用于自行开发建造厂房等地上建筑物时,计入“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房地产开发企业用于开发商品房,计入“开发成本”;外购房屋建筑物价款中包含的,按合理方法分配,难以分配则全部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1445434087@qq.com
喵喵会计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