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生院介绍(机构概况)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生院作为我国大气科学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依托于拥有近百年历史的研究机构,形成了独特的科教融合体系。其前身可追溯至1928年竺可桢创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1966年正式独立建制后,逐步发展成为涵盖大气科学全领域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始终与科研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了从硕士到博士的完整培养链条,并在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大气污染等前沿领域持续产出重大科研成果。
学科布局与研究方向
研究所设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和4个硕士点,重点聚焦三大主攻方向:新一代地球系统模式研发、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大气环境与碳中和。具体研究涵盖气候多尺度变化的归因与预测、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对东亚季风的影响、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技术研发等核心课题。特色方向如行星大气研究、临近空间环境探测等,拓展了学科边界。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现有专职导师队伍包括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8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多位国际知名学者。依托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LAPC)和6个所级实验室,研究生可直接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的研发与应用。325米气象铁塔观测网、青藏高原野外观测站等平台为科研实践提供支撑。
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实行“硕博连读”制度,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最长不超过8年。课程设置强调学科交叉,除大气科学核心课程外,增设人工智能在气象中的应用、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模块。联合培养机制突出,与西藏大学共建研究生实习基地,推动青藏高原气象研究,并与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等国际机构建立合作项目。
科研项目与成果转化
研究生深度参与国家973、863计划及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超400项。代表性成果包括全球变暖归因研究、大气污染物跨区域传输模型开发等,相关技术已应用于京津冀雾霾治理和台风路径预测。研究所累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2项,2位导师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际交流与学术网络
与30余个国家的研究机构保持长期合作,定期选派研究生赴美国NCAR、英国气象局等机构交流。主办《大气科学进展》英文期刊,年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超10场,为研究生提供与国际顶尖学者对话的机会。近年研究生参与的空间引力波探测、极地大气研究等项目获得欧盟地平线计划资助。
招生选拔与就业支持
年度招生规模约150人(硕士60人、博士90人),推免生占比超40%。选拔注重科研潜力,优先录取在SCI期刊发表论文或参与国家级竞赛获奖者。就业方向多元,近五年毕业生中65%进入国家级气象业务部门,20%任职高校及科研机构,15%投身环境科技企业。职业规划中心提供GCDF全球认证辅导,升学率达98%。
学术资源与支撑条件
馆藏文献总量逾50万册,独家拥有1920年代至今的东亚气象观测原始数据。计算中心配备峰值性能10PFlops的超级计算机,可支撑千米级分辨率气候模拟。设立“叶笃正奖学金”“曾庆存气象创新基金”等专项资助,年度奖励金额超300万元。
思政教育与创新文化
将科学家精神培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大气强国论坛”等品牌活动传承竺可桢、顾震潮等先辈的学术理念。推行“导师+辅导员”双轨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团队提供个性化心理支持。研究生自主发起的“气候青年说”科普项目获全国科技周优秀案例,年均开展公众讲座50余场。
作为我国大气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生院通过学科交叉、国际协同、实践驱动的培养模式,持续为气象防灾减灾、双碳战略等国家重大需求输送领军人才。其以“顶天立地”为核心理念——既瞄准地球系统科学前沿,又扎根国民经济主战场,塑造了科研与育人深度融合的典范。
版权: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cdzily.com/article/dc26210643a473c0.html
-
普通发票不能抵扣仍需开具,原因包括便于企业自身管理,如小规模纳税人核算收支;交易对象为个人等无需抵扣的情况;税务监管方面可防偷税漏税;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等。
-
当发票忘记作废时,应尽快采取措施。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了解处理流程和要求,并准备好相关资料。根据发票类型选择合适处理方式,如增值税专用发票需按税务部门规定操作,普通发票可与开票方协商开具红字发票冲销。总之,要保持冷静,及时有效处理,避免造成损失和影响。
-
通讯费发票报销需先明确公司报销政策,确保费用在允许范围内产生。然后收集真实完整的发票,包括纸质和电子发票,并填写详细的报销申请表,附上发票后提交给相关部门审核。最后等待审核结果,通过则费用按规定发放,不通过则需根据反馈修改完善后重新提交。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1445434087@qq.com
喵喵会计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