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标准成本呢?
在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制定标准成本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不仅能帮助企业准确衡量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耗费情况,还能为成本控制、绩效评估等提供有力依据。那么,究竟该如何制定标准成本呢?
明确成本构成要素
首先要清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由哪些部分组成。一般来说,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直接材料就是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成本,比如生产一个木制桌椅,木材就是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则是指直接参与产品生产的人工成本,像木工师傅的工钱。制造费用相对复杂些,涵盖了生产车间的水电费、设备折旧费等间接成本。只有把这些成本构成要素一一明确,才能为后续制定标准成本打下坚实基础。
收集相关数据
确定了成本构成要素后,接下来就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对于直接材料,要了解其市场价格波动情况,以及不同供应商的报价等,同时还要考虑材料的质量差异对成本的影响。例如,高质量的木材价格可能会高一些,但能保证产品的品质。对于直接人工,要统计不同生产环节所需的人工工时,以及当地同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等。而制造费用方面,要收集过往一段时间内车间各项间接费用的支出数据,如水电费每月的具体开销等。通过广泛收集这些数据,才能更准确地制定标准成本。
确定标准用量和标准价格
在有了足够的数据支撑后,便要确定各项成本要素的标准用量和标准价格。对于直接材料,要根据产品的设计规格和以往的生产经验,确定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需的标准材料用量。比如生产一个特定型号的手机,需要多少克的某种金属材料等。同时,结合市场调研和采购合同等,确定该材料的标准价格。对于直接人工,依据生产流程和工艺要求,明确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需的标准工时,再根据当地的工资水平确定标准人工成本。制造费用则要按照一定的分摊方法,将总的制造费用分摊到每个单位产品上,确定其标准成本。
定期回顾与调整
标准成本并非一经制定就一成不变。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原材料价格可能会波动,人工工资也可能会上涨,生产工艺的改进等也会对成本产生影响。所以,企业需要定期对制定的标准成本进行回顾和调整。比如,当发现某种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就需要重新评估其标准价格,相应地调整产品的标准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标准成本始终贴近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制定标准成本需要明确成本构成要素、收集相关数据、确定标准用量和标准价格,并定期进行回顾与调整。通过这样一套科学合理的流程,企业就能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标准成本,从而更好地进行成本管理和经营决策。
版权: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cdzily.com/article/f71369015c97b01d.html
-
手写发票填写需注意:准确填写发票抬头、日期,详细写明商品或服务内容及数量、单价等算出金额,规范书写大写与小写金额并保持一致,最后填好开票人等信息,每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以保其有效性与规范性。
-
2017年润滑油消费税在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环节征收,依据销售数量或销售额计算,税率为1.52元/升。按销售数量就用数量乘税率;按销售额需先确定对应销售数量,再计算,这样就能算出应缴消费税。
-
单位缴纳个人所得税,需明确应税范围如工资等各类收入,确定基本减除、专项扣除及专项附加扣除等项目,依公式算出应纳税额,且要在规定时间通过合法渠道申报缴纳。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1445434087@qq.com
喵喵会计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