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生院介绍(机构概况)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生物医药科研机构之一,其研究生教育体系承载着国家生物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该所自1985年起依托西安医科大学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1989年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集科研创新、产业转化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特色教育模式,为国家输送了200余名在疫苗研发、生物制药等领域发挥核心作用的专业人才,其中多人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和关键技术骨干。
历史积淀与行业地位
该所前身可追溯至1934年成立的国立西北防疫处,历经多次机构变革,现为国务院国资委直属中国医药集团二级子公司。作为西北地区唯一大型生物高技术企业,其不仅是国家863计划产业化基地,更拥有国务院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在疫苗研发、抗毒素制备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军地位,尤其在新冠灭活疫苗分装生产中贡献突出,累计完成2.3亿剂疫苗供应。
学科体系与研究方向
研究生院聚焦免疫学核心学科,设置细菌性疫苗、病毒性疫苗、基因工程药物三大研究方向。其中,轮状病毒疫苗、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等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新冠重组蛋白疫苗、抗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等创新项目获重大突破。学科建设依托7个专业研究室、2个国家级菌种保藏中心及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
科研平台与创新能力
研究所拥有价值超6800万元的先进科研设备,年均投入科研经费3000万元以上。重点实验室面积达1万平方米,涵盖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工程等前沿技术平台,近十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研发国家一类新药5个,持有国际专利20余项。其独创的A型肉毒毒素制剂打破国际垄断,成为我国首个实现技术输出的生物制品。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采用"双导师制+产业实训"的特色培养路径,学生深度参与GMP认证车间生产实践,接触年产能超1亿剂次的疫苗生产线。与兰州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2024年启动生物与医药工程硕博士项目,实现理论教学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这种"实验室-中试车间-产业化"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使毕业生兼具科研素养与工程实践能力。
师资力量与学术资源
导师团队包含11名研究员级专家,其中多人担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重大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与哈佛医学院、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等建立长期合作,定期选派研究生参与国际联合攻关项目。所内图书馆藏有专业文献12万册,建有国内最完整的疫苗研发数据库,为学术研究提供强力支撑。
招生培养特色
每年招收8名免疫学硕士生,实行"3+3"弹性学制(3年基础研究+3年产业实践)。报考需具备生物技术、医学等相关背景,培养过程强调个性化发展,学生可自主选择病毒学、细菌毒素学等特色方向。2024年起增设工程博士点,开创"本-硕-博"贯通培养通道,优秀生源可获全额奖学金支持。
社会服务与产业贡献
作为国家生物安全产品战略储备单位,其研发的麻疹疫苗占全国供应量70%,破伤风抗毒素市场份额达80%。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表现突出,新冠疫苗生产期间创造72小时完成车间改造的"兰州速度"。累计为"明天计划"提供康复药品价值超3亿元,彰显央企社会责任。
国际影响力建设
产品远销20余国,治疗用A型肉毒毒素通过韩国KFDA认证,轮状病毒疫苗获WHO预认证。与盖茨基金会合作开展热带病疫苗研发,建立的"一带一路"疫苗联合实验室成为技术输出重要窗口。研究生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占比达35%,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历经九十载风雨征程,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生院已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其将百年积淀的产业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通过"需求导向、跨界融合、创新驱动"的培养机制,持续为行业输送"懂研发、精技术、善管理"的高端人才。在生物经济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这座黄河之滨的科研重镇正以开拓者的姿态,书写着中国生物医药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版权: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cdzily.com/article/f9e38e16a2f0d1bd.html
-
发票核销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已开具发票查验、核对的过程,旨在加强征管、防税务风险。纳税人按流程报送资料供审核,核销时要确保信息准确、按时,它关乎税收征管与企业税务安全。
-
国债投资的会计科目选择取决于投资目的和持有意图。短期出售获利计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有能力和意图持有至到期计持有至到期投资,按摊余成本计量;其他情况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其他综合收益。
-
缴纳增值税不属于费用范畴。它是基于商品流转增值额征收的税,是履行纳税义务。账务上通过销项与进项税额核算缴纳,与费用本质不同,不能作费用处理。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1445434087@qq.com
喵喵会计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