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作为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阵地,承载着近百年的学术积淀与创新精神。其前身可追溯至1928年成立的国立艺术院研究部,开创了中国艺术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历经政局动荡、学科调整与时代变革,研究生院始终以“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为育人理念,构建起独具特色的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在杭州西湖畔的南山校区、象山校区等五大校区构成的学术版图上,研究生教育持续探索艺术与人文的深层融合。
历史沿革:中国研究生教育的艺术先驱
1928年国立艺术院创立时即设立研究部,首招李可染等8名学生,由法国画家克罗多担任导师,成为我国最早的研究生培养机构。虽因体制调整于1929年暂停招生,但这一开创性实践为新中国研究生教育埋下火种。1978年恢复招生后,研究生院进入快速发展期,1982年成为首批美术学硕士授予单位,1984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标志着艺术教育体系的完整建构。
学科架构:三大学科群协同发展
依托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三大学科优势,研究生院形成“三层三部十学院”的办学格局。现有艺术学、设计学、建筑学学术型硕士点,以及美术与书法、戏剧与影视等五个专业型硕士点,涵盖27个研究方向。2025年新增文物与博物馆、艺术设计技术等交叉学科,强化数字艺术与传统工艺的学科联结。
培养模式:四阶段演进与特色路径
1978年以来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7年重建规范体系,确立学位制度;1988-1999年推行精英教育,诞生首位博士熊廖;2000-2005年扩招转型,增设新媒体艺术等方向;2010年后深化国际化,建立中德联合培养机制。当前实行“工作室制+项目制”培养,如建筑艺术学院推行“现场教学”,跨媒体学院开展国际驻留计划。
师资建设:大师传统的当代延续
继承林风眠、潘天寿等先贤的教育理想,现有博士生导师89人,其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实行“双导师制”,聘请韩美林、徐冰等艺术家担任实践导师,形成“学术导师+行业导师”的指导体系。近年更建立艺术家工作室集群,如卓鹤君山水画工作室、宋建明色彩研究所等。
国际合作:全球艺术网络构建
通过国际联合学院与全球27所顶尖艺术院校建立合作,开展双学位项目。2025年启动“丝绸之路艺术研究计划”,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日本京都设立海外研习基地。每年举办“国际研究生学术周”,吸引帕森斯设计学院、伦敦艺术大学等院校参与创作工坊。
学术研究:创作与理论的双向突破
设立国家级非遗研培中心、艺术哲学研究所等12个科研平台,推行“创作即研究”理念。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37项,在《美术研究》等CSSCI期刊年均发文量达160篇。特色成果如《宋画全集》编撰工程获文化部创新奖,数字媒体团队参与北京冬奥会视觉设计。
招生培养:多元通道与严格标准
2025年计划招收758名硕士生,含5名退役士兵专项。建立“统考+推免+西部支援”多元选拔机制,报考需提交作品集与研究计划书,同等学力者需具副高职称或全国美展获奖经历。实行“三学期制”,秋季学期嵌入“上山下乡”田野考察,春季学期开展“学术擂台”论文竞赛。
资源平台:产学研生态体系建设
拥有近30万平方米的专业工作室,包括3D打印实验室、4K影视工坊等前沿设施。与阿里巴巴共建“数字艺术实验室”,在良渚校区设立“文创产品研发中心”。图书馆藏有古籍善本12万册,独家收藏潘天寿手稿、赵无极创作笔记等珍贵文献。
从西湖边的研究部到五大校区的协同发展,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始终站在中国艺术教育的前沿。其以历史厚度为根基,以学科交叉为突破,通过国际化视野与在地化实践,持续输出具有文化使命感的艺术创新力量。在数字技术深刻改变艺术生态的当下,这座学术殿堂正以更开放的姿态,书写着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