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简称福建物构所)是我国结构化学与新材料研究领域的重要科研机构,由著名科学家卢嘉锡院士于1960年创建,坐落于福州闽江之畔。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该所已形成以结构化学为基础,涵盖新技术晶体材料、纳米科学、生物无机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体系,成为中国科学院A类优秀研究所之一。其研究生教育依托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国际化平台,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并在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
学科体系与研究方向
福建物构所研究生院以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为核心,设有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凝聚态物理等10个学术型博士/硕士点,以及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等专业学位类别。研究方向涵盖非线性光学晶体、激光材料、纳米催化、生物矿化、功能分子材料等前沿领域。例如,在激光晶体与器件方向,研究所开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光电功能材料;在纳米催化领域,团队通过光合成技术制备出空气稳定的自由基半导体,显著拓宽了光电响应范围。
师资力量与科研团队
研究所拥有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涛、洪茂椿等)和117名博士生导师,其中包括15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7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研究团队如罗军华教授领衔的光学材料团队、郭国聪研究员主导的功能材料团队,在《NaturePhotonics》《NatureCommunications》等顶级期刊发表多项突破性成果。导师队伍注重学科交叉,例如赵三根教授将计算化学与实验结合,开发出高介电常数锰氧化物薄膜,推动二维电子器件发展。
科研平台与硬件设施
研究所构建了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光电子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级与省部级平台,配备价值超8800万元的大型仪器,包括场发射扫描电镜、超导核磁共振谱仪、深能级瞬态谱仪等。这些设施为研究生提供了从材料合成到性能表征的全链条支持,例如通过X射线衍射仪解析晶体结构,利用PPMS系统研究材料磁电特性。
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教育实行“学术导师+团队指导”双轨制,鼓励硕博连读与跨学科合作。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课程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统一命题,同时开设晶体生长技术、纳米材料设计等特色实践模块。研究所还设立“闽港澳博士后计划”,支持优秀博士生参与国际项目,如刘伟团队通过国际合作开发出高性能二维电子器件。
科研成果与创新突破
建所以来,研究所累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11项、中国专利金奖2项,SCI论文被引数长期居全国科研机构前十。近年代表性成果包括:洪茂椿院士团队在无机-有机杂化材料领域提出“类芳香性”理论;庄巍课题组开发出可溶液加工的天然聚碘晶体,实现全太阳光谱光电响应。2025年,赵三根团队在《NaturePhotonics》发表论文,展示双折射率达2.8的新型光学晶体,为光通信技术提供关键材料。
产学研结合与成果转化
研究所积极推动科研与产业融合,福晶科技作为其产业化代表,是全球非线性光学晶体龙头供应商,并于2008年上市。在福建省科技专项支持下,团队开发出锂离子电池材料、半导体薄膜太阳能电池等产品,近五年技术转化收益超10亿元。研究所与华为、宁德时代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加速技术落地。
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如结构化学论坛)和学者互访,研究所与剑桥大学、东京大学等建立长期合作。博士生可参与中科院“国际人才计划”,赴海外开展联合研究。例如,罗军华团队与德国马普所合作开发出高性能铁电压电材料,相关成果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生活保障与奖助体系
研究生享受2500元/月的助研津贴,入住三室一厅公寓,并享有医疗保险、学术会议资助等福利。优秀学生可申请“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院长奖”,获奖比例达15%。博士后待遇更高,精英博士后年薪25-30万元,并可叠加“博新计划”等资助。
福建物构所研究生院以“顶天立地”为理念,既深耕基础科学问题,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其培养的毕业生多数进入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或在海外顶尖高校担任教职,成为材料与化学领域的领军力量。随着海西研究院的建成,该所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提供更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