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研究生院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共建的科研教育机构,自1960年成立以来,始终聚焦渗流力学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体系。依托中科院大学的平台资源,该院以流体力学为核心,围绕油气开发、能源勘探等国家战略需求,构建了涵盖学术型与专业型学位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成为国内渗流力学领域高层次科研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历史沿革与学科定位
渗流所前身为1960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兰州渗流力学研究室,1988年更名为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由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作为全国渗流力学专业的“挂靠单位”,其不仅是该领域的学术中心,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的首批流体力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经过多年发展,渗流所确立了“一部三中心”的科研定位,即立足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国内领先的渗流力学研究体系。
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
研究所围绕低渗透油气田开发和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两大核心问题,布局了四大重点科研方向:
核磁共振技术应用:自主研发核磁共振岩样分析仪及测井技术,为油气藏评价提供高精度数据支持;
油田化学与微生物采油:开发三元复合驱油、活性水增注等技术,并利用微生物驱油技术提升采收率;
复杂油气藏渗流理论:针对低渗透、高温高压等复杂条件,建立渗流数学模型及试井分析方法;
数值模拟与物理实验:结合高性能计算工作站和高温高压物理模拟设备,开展微观渗流机理研究。
师资力量与导师团队
研究所汇聚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导师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51人,其中包括郭尚平院士等知名学者。导师团队覆盖力学、石油工程、化学工程、微生物学等多学科背景,形成跨领域协作的研究模式。例如,郭尚平院士在微观渗流理论方面的开创性成果,以及单文文教授在油田化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均为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实验设备与科研平台
研究所拥有国际一流的实验设施,包括:
工业级核磁共振成像仪:用于岩心孔隙结构分析与油气藏动态监测;
高压超低流量岩心驱替系统:模拟低渗透油气藏的极端渗流条件;
全自动微生物发酵系统:支持微生物采油技术的菌种培养与工艺优化;
傅里叶红外光谱与质谱联用仪:用于化学驱油剂的成分分析与机理研究。
这些设备为研究生参与前沿课题提供了硬件保障。
研究生培养体系
研究所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培养单位,形成了学术型与专业型并重的教育结构:
学术型学位:招收流体力学博士与硕士研究生,侧重渗流理论、数值模拟等基础研究;
专业型学位:开设资源与环境、材料与化工硕士项目,聚焦油气田开发工程、化学驱油技术等应用领域。
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例如“复杂油气藏试井理论”等特色课程直接对接油田技术需求。
招生政策与夏令营活动
研究所通过“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吸引优质生源,活动内容包括学科讲座、实验室参观、导师交流等。申请者需满足以下条件:
2024届本科毕业生,专业背景涵盖力学、石油工程、化学工程等领域;
提供成绩单、英语水平证明及科研成果材料。
夏令营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模式,营员可提前了解科研方向并争取推免资格。
科研成果与技术应用
近五年,研究所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等课题2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代表性成果包括:
核磁共振岩心测试技术:已在国内多个油田推广,显著提升储层评价效率;
微生物驱油技术:在吉林油田等区块实现增产10%以上的应用效果;
低渗透油气藏评价体系:为鄂尔多斯盆地等区域的经济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学生支持与奖助政策
研究生可享受中国科学院大学统一的奖助体系,包括:
国家助学金与奖学金:覆盖学费与生活支出,硕士生助学金标准为每年8000元;
专项科研补贴:参与油田现场项目的学生额外获得实验津贴;
学术交流资助:支持参加国际会议与联合培养计划。
研究所提供免费住宿与高性能计算资源,降低学生的科研成本。
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研究生院以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为导向,通过学科交叉、技术集成与产学研协同,培养了大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的科研人才。其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顶尖的科研平台以及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使其在渗流力学领域持续发挥引领作用,为油气资源高效开发与能源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