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经营活动中,经常会涉及到进销差价的处理,而如何正确结转进销差价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了解进销差价
进销差价简单来说,就是商品购进价格和销售价格之间的差额。它是商业企业盈利的一个重要来源。比如,一件商品进价是80元,售价是100元,那进销差价就是20元。清楚地掌握每一种商品的进销差价情况,是准确进行结转操作的基础。
确定结转方法
常见的结转进销差价的方法有综合差价率法和分类(或柜组)差价率法。
综合差价率法是按企业全部商品的存销比例,分摊进销差价。先计算出综合差价率,公式为:期末分摊前“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余额÷(“库存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受托代销商品”科目期末余额+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100%。然后用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综合差价率,来算出应结转的金额。
分类(或柜组)差价率法是将商品先按类别或柜组进行划分,分别计算各类别或柜组的差价率,再根据各该类商品的销售金额来分摊进销差价。这种方法相对更精确一些,尤其适用于商品种类较多且差价率差异较大的企业。
进行具体结转操作
以综合差价率法为例,假设某企业期末“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余额为50000元,“库存商品”科目期末余额为100000元,“受托代销商品”科目期末余额为20000元,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为80000元。
首先,按照公式算出综合差价率:50000÷(100000+20000+80000)×100%=25%。
然后,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80000×25%=20000元。
最后,在会计账务处理上,将这20000元从“商品进销差价”科目结转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借记“商品进销差价”20000元,贷记“主营业务成本”20000元。
正确结转进销差价对于准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成本等有着重要意义。只有清晰了解进销差价的概念,选择合适的结转方法,并准确进行具体的结转操作,才能让企业的财务数据更准确,更好地反映经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