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腹地的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定西师专”)曾以其独特的师范教育基因,在陇中地区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所前身为1979年定西教育学院的全日制高校,历经2003年教育部批准升格为专科院校,2014年整体并入甘肃中医药大学成为定西校区的重要转型,其办学层次的演变轨迹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时代印记。
一、办学性质的“专科定位”
从历史维度看,定西师专始终保持着“师范特色+地方服务”双重属性:
- 历史沿革:1979年建校初期定位为教师继续教育机构,2003年升格为普通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合并定西市卫生学校实现专业拓展,2014年整体并入甘肃中医药大学后转型为本科教育基地;
- 隶属关系:作为省属公办师范类专科院校,曾拥有805亩校园面积和4亿元固定资产,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4600万元,建有42万册纸质图书馆藏;
- 培养目标:专注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卫生技术人才,构建“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双轨体系,年均输送2000余名专业人才。
二、教育层次的“非本科属性”
从政策文件与招生数据可见其“高职专科”本质特征:
- 学历层次:2022年前始终维持专科办学层次,2022年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全面停止专科招生,转型为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开展本科教育;
- 录取标准:2021年甘肃省理科最低录取线160分(位次112216),文科376分(位次43545),显著低于本科控制线,印证其专科批次属性;
- 专业设置:停招前开设小学科学教育、护理等18个专科专业,其中动漫设计与制作、生物技术与应用为中央财政支持专业。
三、转型发展的“升维轨迹”
并入甘肃中医药大学后开启“专科向本科转型”新篇章:
- 办学升级:2022年起定西校区全面承接中药学、医学检验技术等18个本科专业培养任务,在校生规模达9000人,实现从专科到本科的跨越式发展;
- 资源配置:共享甘肃中医药大学博士点资源,实验实训设备总值增至3827万元,建设医药类实验室85个,形成“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
- 社会服务:年均培养中医药人才2000余名,承担甘肃省8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任务,服务“中国药都”建设战略。
四、质量保障的“四维支撑”
在办学实践中构建独特质量体系:
- 师资建设:曾拥有教职工45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61人,5名博士教师和126名硕士教师构成教学主力;
- 竞赛成果: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护理专业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五年超90%;
- 就业质量:转型前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师范类专业公招考试通过率达60%,卫生类专业对口就业率超75%;
- 社会声誉:获评“甘肃省校园文化艺术先进集体”“全省教育考试招生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校友中涌现大批基础教育骨干教师。
五、时代启示的“价值重估”
定西师专的发展历程揭示“教育评价改革”深层逻辑:
- 定位演变:从独立专科到本科校区,反映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发展的政策导向;
- 质量突围:以96%的实训设备使用率和1.2万人次/年的社会培训量,证明专科院校的区域服务价值;
- 转型启示:院校发展应突破“批次论”桎梏,更需关注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这正是其位列2025定西市高职院校排名榜首的核心密码。
这所承载“陇中师魂”的院校,虽已褪去专科院校的独立建制,却在甘肃高等教育版图中完成华丽蜕变。其发展轨迹深刻诠释:在教育类型化改革背景下,院校价值不应囿于传统批次划分,而应着眼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服务效能。如今作为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它正以“医药+师范”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的新定位,在黄土地续写着服务西部发展的时代篇章。
平台声明:该文系作者个人观点,研学网系内容创作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