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作为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机构,始终秉承“厚德博学、唯实求新”的校训精神,构建了覆盖教育学、工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依托学校六十余年的办学积淀,该院通过持续深化学科建设与产教融合,已发展成为广东省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等领域形成显著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历史沿革与学科布局
研究生教育始于200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21年进入广东省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序列。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教育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民族学、新闻传播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为支撑,教育硕士、电子信息硕士、会计硕士3个专业学位协同发展的格局。特别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开创了全国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培养试点,设置信息技术、财经商贸等5个特色方向,精准对接中职教育师资需求。
导师团队与科研实力
学院拥有490名博士学历导师,其中45岁以下年轻导师占比57.03%,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导师队伍中包括双聘院士、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等顶尖人才,以及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教学名师等省级荣誉获得者。科研平台方面,建有广东省知识产权大数据重点实验室、1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五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超30项,与地方政府共建河源广师大研究院等产学研基地。
招生方向与专项计划
年度招收硕士研究生约2400人,含全日制2100余人和非全日制260余人。招生专业涵盖学科教学(英语)、现代教育技术等9个教育硕士领域,以及电子信息、会计等专业学位。专项计划包括少数民族骨干人才计划,2025年定向招收新疆、甘肃生源9人,覆盖民族学、计算机技术等专业;同时实施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凸显社会责任担当。
培养模式与质量保障
推行“双导师制”,通过32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强化实践能力。非全日制教育硕士要求报考者具有3年以上基础教育或中职学校工作经验,确保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培养过程严格实行科研成果登记制度,要求研究生在综合管理系统中录入论文、专利等成果,并附佐证材料,作为评奖评优唯一依据。例如期刊论文需上传收录证明,SCI论文需标注中科院分区。
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
建立科研成果全流程管理体系,要求项目申报时明确预算、参与人员及预期产出。鼓励师生参与人工智能、智慧农业等前沿领域研究,2024年与深度求索公司合作开展国产大模型技术适配,推动DeepSeek-V3开源模型在教育场景的应用。近五年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30余项,科研经费年均增长15%,仪器设备总值达2.4亿元。
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
积极拓展全球合作伙伴,与斐济国立大学签订协议,在师生互访、联合科研等方面开展合作,重点聚焦人工智能与智慧农业领域。设立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就读,促进跨文化研究能力提升。同时支持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要求发表SSCI/SCI论文时标注学校为第一单位。
质量监控与学位授予
2024年10月专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强化过程管理。实行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近三年答辩通过率保持在92%以上。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监测机制,要求所有科研成果在系统内进行真实性核验,二级学院须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材料审核。
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作为广东“职教母机”,承担教育部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等12个国家级、省级平台建设。与顺德区政府共建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开发职业标准28项,培训中职教师年均超3000人次。2025年启动纵向帮扶河源市项目,组织专家团队为地方产业升级提供智库支持。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达97%,其中86%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形成职业教育领域“广师大品牌”。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通过构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国际视野”的培养体系,在服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以需求为导向的动态调整机制、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多元化的国际合作模式,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持续为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培养注入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