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生院依托国家级科研机构的深厚底蕴,构建了以高寒干旱地区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为核心的特色教育体系。作为中国科学院系统内聚焦西北地区特殊生态系统的科研与教育枢纽,该院通过学科交叉与平台整合,形成了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工程实践的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为“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输送了大量高层次科研人才。
历史沿革与机构定位
研究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55年建立的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和兰州文献情报中心。2016年,中国科学院整合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等五个单元,正式成立西北研究院。2023年机构调整后,青海盐湖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转为中科院直属,但研究生培养体系仍保持紧密协作。这种“一院两地五单元”架构,既保留了各单元的专业特色,又实现了冰川冻土、盐湖资源等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
学科体系与研究方向
研究生教育涵盖自然地理学、冰冻圈科学、岩土工程、资源环境信息等14个二级学科,形成三大特色学科群:
生态环境学科群:聚焦冰川退缩机理、冻土工程稳定性、沙漠化防治等方向,建有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资源能源学科群:涵盖盐湖锂钾资源开发、油气地质勘探技术,依托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开展页岩气成藏研究;
技术方法学科群:整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建成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顶尖师资与创新团队
现有博士生导师127人,其中院士6人(含双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形成多个国家级创新团队。冯起院士领衔的干旱区生态恢复团队在国际上首创“固沙植被-土壤系统协同演变”理论;程国栋院士的冻土研究团队为青藏铁路工程提供核心科技支撑。特别设立“高原青年学者计划”,近三年引进15名40岁以下学科带头人,组建了寒区水文模拟、盐湖资源绿色提取等青年创新团队。
重大科研平台支撑
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野外观测站的立体化科研网络:
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综合观测站:实现冰川物质平衡自动监测精度达毫米级;
黑河遥感试验研究站:配备无人机高光谱成像系统,支撑“一带一路”沿线干旱区水资源研究;
青藏高原冻土工程安全监测平台:布设1.2万个传感器,实时监测500公里冻土路基变形。
特色培养模式
推行“项目制”培养方案,研究生人均参与国家级课题2.3项。典型培养路径包括:
野外科考必修:要求硕士生累计完成120天高原/沙漠野外工作,博士生须主导完成1次综合科学考察;
工程实践模块:与中铁西北院共建实习基地,参与川藏铁路冻土区段勘察设计等实际项目;
学科交叉工作坊:每月举办“冰川-生态-工程”跨学科研讨会,近三年产出37篇TOP期刊论文。
国际化培养体系
与德国马普学会、俄罗斯科学院等建立联合实验室,实施“双导师国际联合培养计划”。设立沃尔沃环境奖学者基金,资助研究生赴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开展极地冻土研究。近五年有83名研究生在国际冰冻圈科学大会等顶级会议作报告,24人获国际冻土协会青年学者奖。
专项人才培养计划
针对西部人才需求推出三大计划:
“守望者”计划:全额资助研究生在玉门关风沙观测站等偏远台站开展3年驻站研究;
盐湖科技攻关班:采用“学术导师+企业总工”双指导模式,定向培养盐湖资源开发人才;
数字生态工程师项目:联合华为公司开发“智慧冰川”大数据平台,培养兼具科研能力和工程实施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学术生态与支撑条件
构建了覆盖全培养周期的支撑体系:文献情报中心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干旱区研究数据库,收录1950年以来的冰川变化遥感影像27万幅;野外观测站配备移动实验舱车、探地雷达等装备;设立“丝路环境研究”出版基金,支持研究生成果专著化。近五年研究生人均发表SCI论文2.8篇,5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导向下,该院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贯通式培养体系,其毕业生在第二次青藏科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重大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扎根西部、聚焦特殊生态环境的育人模式,为我国干旱高寒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持续的人才储备和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