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东北地区具有显著影响力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作为辽宁省重点建设的多科性大学,该校在教师教育、法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形成独特优势,构建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研究生院通过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国际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持续提升教育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沈阳师范大学前身为1951年创建的东北教育学院,历经沈阳师范学院、辽宁第一师范学院等发展阶段,2002年与辽宁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现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联合培养模式,1984年成为全国第二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拥有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学位类别,覆盖哲学、法学、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作为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其定位聚焦于培养“具有实践智慧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尤其在基础教育、法律实务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
学科体系与优势专业
学校构建了“学术型+专业型”双轨并行的学科布局。学术型硕士涵盖教育学、心理学、数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其中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为省级重点学科;专业型硕士包括法律、教育、公共管理等11个类别,教育硕士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下设学前教育、学科教学(语文/数学等)等17个方向,学前教育专业更以“东北地区幼教人才摇篮”著称。交叉学科方面,心理学与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学的融合研究处于区域领先地位,应用心理专硕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5%。
多元化招生体系
研究生招生涵盖全日制、非全日制、同等学力申硕等类型。全日制硕士年招生约1500人,包括学术学位(3年制,学费7000-8000元/年)与专业学位(2-3年制,学费1-1.5万元/年);非全日制侧重在职人员,教育管理、公共管理等专业要求3年以上工作经验。同等学力申硕面向本科毕业满三年者,采取“课程认定+全国统考+论文答辩”三段式培养,2024年计划招收150人,开设课程与教学论、应用心理学等专业,学费分阶段收取(总计2.2万元)。
创新型培养模式
研究生院推行“理论+实践+国际视野”三维培养体系。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设计,例如教育硕士的《课程与教学论》涵盖课程标准解读、教学设计与评价等实务内容,考核强调案例分析与实践报告。实践环节首创“见习—研习—实习”三阶模式,依托辽宁省实验中学等3个国家级示范性实践基地,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累计实践时长不少于6个月。国际合作方面,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合作开展教育博士联合培养项目,学生可赴美完成课程研究,实现学位互认。
高水平导师队伍
现有硕士生导师800余人,其中教授占比42%,具有海外研修经历者达65%。团队包括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人、省级教学名师23人,教育学导师组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37项,出版专著56部。实行“双导师制”,聘请中小学特级教师、法院法官等行业专家参与指导,例如法律硕士由法学教授与资深律师共同授课,强化实务能力培养。
科研平台与学术成果
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研究基地(教师教育研究基地、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和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近五年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占比82%,在教育公平、学习科学等领域发表SSCI/CSSCI论文430余篇,获全国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33项。2023年心理学团队开发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模型”被教育部纳入乡村教师培训课程,彰显应用研究的社会价值。
奖助体系与就业支持
全日制研究生可享受国家奖学金(2万元/年)、学业奖学金(覆盖率90%)及助学金(6000元/年),另设“卓越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学术交流。就业服务实施“双百工程”——100%提供职业规划咨询、100%推荐实习单位,近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约35%进入基础教育系统,20%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部分优秀毕业生通过“辽宁省优才计划”赴基层担任教育管理骨干。
校园资源与学习环境
主校区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占地123万平方米,拥有数字化图书馆(藏书280万册)、教育技术实验中心等设施。研究生公寓配备独立学习间与共享研讨室,毗邻辽宁省图书馆的地理位置为学术研究提供便利。研究生院定期举办“博雅讲坛”,邀请国内外学者开展学术讲座,并通过“研究生学术月”促进跨学科交流,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以其扎实的学科基础、务实的培养理念和开放的教育生态,持续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无论是深耕学术的研究型人才,还是聚焦行业应用的专业型人才,都能在这里找到适配的发展路径,成为支撑东北振兴的重要智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