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医学院研究生院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自2010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承“弘德善医”的校训,构建了涵盖本、硕、博全链条的医学教育体系。依托学校89年的办学积淀,研究生院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和临床实践等领域形成了显著优势,成为区域医学教育的重要支撑力量。
历史沿革与组织架构
研究生院的前身可追溯至2010年设立的桂林医学院研究生处,2016年升级为研究生院并成立研究生工作部。经过十余年发展,已建立起涵盖博士、硕士和同等学力教育的完整培养体系,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1732人,其中博士生20人,同等学力在册人员1415人。管理体系采用校院两级联动模式,下设招生办公室、培养科等职能部门,统筹协调临床医学院、药学院等20个培养单位的教学资源。
学科建设与学位授权体系
学校构建了“医学为主体,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布局,拥有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等8个专业硕士类别。其中,临床医学和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呼吸系统疾病、脊柱外科等方向形成特色优势。2023年新增医学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点,实现学科动态调整与产业需求对接。
师资力量与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院汇聚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导师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89人、硕士生导师1004人,其中55.57%具有博士学位,89.84%拥有副高以上职称。导师团队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特聘专家,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聘请附属医院临床专家与基础学科教授共同指导。2025年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特别强调导师在课程思政、科研伦理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采用分类培养机制:学术型硕士侧重科研能力训练,要求发表高水平论文;专业型硕士强化临床实践,规培合格率连续五年超98%。博士培养推行“申请-考核制”,设置专业英语笔试、临床病例分析等特色环节,要求申请人具有规培证书和科研成果。2025版培养方案新增实践成果答辩形式,鼓励公共卫生等专业开展社会服务成果转化。
科研平台与学术成果
依托1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19个市厅级实验室,包括广西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等。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154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30余项,发表SCI论文42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数量居广西高校前列。《华夏医学》期刊作为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源,成为师生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
临床教学资源体系
3所直属附属医院开放床位2800张,年门急诊量超255万人次,拥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3个、省级重点专科27个。附属医院作为住院医师规培基地,配备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在重症医学、肿瘤精准治疗等领域形成教学特色。独创“临床案例库+模拟实训”教学模式,医学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
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与日本、西班牙等12个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设立东盟医学研究中心,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200余名留学生。2024年与匈牙利佩奇大学共建中西医结合实验室,推进传统医药现代化研究。定期举办漓江医学论坛,邀请诺贝尔奖得主巴里·马歇尔等顶尖学者开展学术讲座。
质量保障与社会贡献
建立“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质量监控体系,连续17年获评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突出单位。研究生参与基层医疗服务覆盖率100%,在新冠疫情中组织200余人次支援边境口岸核酸检测。2025年招生计划显示,将扩大公共卫生、老年医学等紧缺专业规模,拟招收硕士611人,博士40人。
桂林医学院研究生院通过持续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强化临床实践能力、拓展国际视野,正朝着建设区域性医学人才高地的目标稳步迈进。其“医教协同、科教融合”的培养特色,以及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的办学定位,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