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层次需结合国家高等教育分类标准综合判断。该校是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性质明确标注为专科(高职)。根据2024年招生章程显示,所有专业均纳入全国普通高校专科招生计划,执行专科批次录取标准,普通专业学费3500元/年,艺术类专业7000元/年。尽管该校在2025年校友会全国民族类高职院校排名中位列第三,且有人大代表建议将其升格为职业本科院校,但截至2025年3月15日,尚未进入本科教育序列。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这所"民族职教明珠"承载着六校合并的办学基因:
- 历史脉络:2004年由黔西南州原农业学校、水电学校等五所中专合并组建,2008年并入民族行政管理学校,形成综合性高职院校。校园占地面积644.5亩,校舍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1万余人。
- 战略布局:聚焦"四新四化"战略,重点建设药学、旅游管理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同步推进畜牧兽医、建筑工程技术等6个特色骨干专业建设。现有高职专业25个,涵盖医药卫生、农林牧渔等12个专业大类。
- 区域贡献:累计培养5万余名技术人才,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获评"全国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示范基地"。
二、招生层次与培养特色
该校构建"专科主体、专本衔接"育人体系:
- 专科层次定位:2025年物理类录取线普遍低于本科线100分以上,如2023年贵州理科最低分324分,文科424分。定向培养专业实行"三定向"模式,破解基层人才短缺难题。
- 产教融合模式:与华为、阿里巴巴等655家企业合作,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施"1年理论+2年项目实战"培养,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98%。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配备FANUC数控系统等高端设备,建成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 升学通道:所有专业应届生均可参加专升本考试,近年通过率连续超80%,与贵州师范大学等建立"三二分段"协同育人项目。
三、学科优势与教学资源
该校形成"岗课赛证创"五维融通育人模式:
- 专业竞争力:拥有省级骨干专业3个、重点专业群1个,药学专业群建设获中央财政专项支持,护理专业实训基地配备标准化模拟病房。
- 师资配置:563名教职工中含二级教授1人、省级职教名师3人,"双师型"教师占比75.97%,组建有州级农业专家团队11个。
- 实训体系:投资4.5亿元建设145个实训室,包含工业4.0智能生产线、波音737模拟舱等设备,中药学专业建有标准化炮制实验室。
四、发展前景与战略转型
面向职业本科的升格规划:
- 升本筹备:2024年贵州省人大代表提案建议纳入"十五五"规划,计划整合资源申报6-12个职业本科专业,重点培育康养旅游、智能建造等方向。
- 硬件升级:规划新增教育用地200亩,图书馆藏书量将从15.5万册扩容至20万册,实验室设备总值突破3亿元。
- 国际拓展:加入黄河流域产教融合共同体,与韩国龟尾大学合作开展"中文+茶文化"培训,年均培养国际技术人才1800人次。
这所"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正以创建职业本科大学为目标,深化"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其"专科提质、本科拓新"的发展路径,既保持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初心,又通过"数字转型+国际认证"培育新时代工匠。对于追求技术精进、志在扎根黔西南的学子,这里提供的"学历提升+技能认证+区域就业"培养链,正成为衔接"康养胜地人文兴义"战略的重要人才储备库。
平台声明:该文系作者个人观点,研学网系内容创作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