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院作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核心机构,承载着培养顶尖舞蹈艺术人才、推动学科创新与国际交流的重要使命。自成立以来,该院始终以深化舞蹈教育体系为核心,结合理论与实践,构建了多层次、多方向的研究生培养框架,成为国内舞蹈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重要策源地。
学科体系与专业方向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教育涵盖舞蹈学(MA)与艺术硕士(MFA)两大类别,下设舞蹈史论、舞蹈表演、舞蹈教学、舞蹈编创四大研究方向。其中,舞蹈史论聚焦中国舞蹈文化的传承与理论建构,舞蹈表演强调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舞蹈教学探索创新教育模式,而舞蹈编创则注重原创作品的实践与突破。学院还开设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公共事业管理等交叉学科,形成“文舞相融”的特色学科群。
师资力量与教学团队
学院汇聚了国内顶尖的舞蹈教育专家与学者,包括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等领域的学科奠基人,如李正一、唐满城等。目前,研究生院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级团队4个,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超过35%,并聘请国际知名舞蹈家担任客座教授。例如,芭蕾舞教学团队继承苏联专家查普林、古雪夫的教学传统,形成了系统化的芭蕾教育体系。
培养模式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教育采用学术型与专业型双轨制。学术型硕士(MA)侧重理论研究,要求学生完成田野调查、文献分析等学术训练;艺术硕士(MFA)则以实践为导向,通过青年舞团、艺术设计系等平台参与剧目创作与舞台实践。学院还推行“导师工作室制”,由资深教授带领学生完成《鄂尔多斯》《鱼美人》等经典作品的复排与创新。
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学院与全球20余所顶尖艺术院校建立合作,如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联合开设舞蹈教育双学位项目,培养跨文化舞蹈人才。2012年,与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共建全球首个“舞蹈与表演孔子学院”,推广中国舞蹈文化。学院定期举办“北京国际舞蹈院校芭蕾舞邀请赛”,吸引60多个国家的学者与舞者参与。
招生体系与报考特色
研究生招生涵盖全日制、非全日制及同等学力申硕等渠道。报考舞蹈表演类专业需提交原创作品集并通过现场技能考核,而理论类专业则注重学术论文与研究计划的评审。在职研究生项目针对社会舞蹈教育、艺术管理等领域,采用“网络+集中面授”的灵活教学模式,年培养规模达7000余人。
科研平台与学术成果
学院设有舞蹈学研究所、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11个科研机构,主导编撰《中国古典舞教学法》《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教育概论》等国家级教材。近五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北京市一等奖4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0余篇,出版《舞蹈文化国际传播战略研究》等专著20部。
社会服务与文化贡献
通过舞蹈考级教育管理中心,学院年均培训海内外师资2万人次,辐射15万考级学员,构建了覆盖全国的舞蹈素质教育网络。青年舞团赴美、俄等国演出百余场,复排《天鹅湖》《红色娘子军》等经典剧目,成为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名片。
未来发展与战略定位
面对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挑战,学院提出“三步走”战略:强化舞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领域研究;推进“新文科”建设,开设舞蹈与科技融合课程;目标在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舞蹈高等学府。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这座“舞蹈家摇篮”正以“传承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持续为中国舞蹈事业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