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珠海学院作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其研究生教育体系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学术精髓。学院自1947年于广州创校以来,始终以“建设社会、培育人才”为宗旨,历经迁校、改制与更名,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注重跨学科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综合性学府。尤其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学院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国际化的师资团队以及创新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兼具学术深度与社会价值的深造平台。
历史沿革与学术传承
香港珠海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植根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学院前身为1947年创立的广州珠海大学,以“珠之晶莹,海之浩蕴”为办学理念。1949年迁至香港后,逐步建立起涵盖文史、商科、工程等领域的教育体系,并于2004年注册为香港法例认可的专上学院。2022年更名为“香港珠海学院”,标志着其向国际化、专业化方向迈进的决心。研究生课程在继承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引入前沿领域如人工智能、文化遗产保护等,形成“博古通今”的学术特色。
学科设置与课程特色
学院研究生课程以“小而精”为定位,开设多个跨学科硕士项目:
国学文学硕士: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采用全中文授课,注重经典文本的现代诠释;
应用金融学理学硕士:结合大数据分析与金融实务,培养学生应对全球金融市场挑战的能力;
文化遗产文学硕士:融合历史保护与文旅开发,课程涵盖建筑修复、非遗活化等实践模块;
应用人工智能理学硕士:针对科学、工程及商业领域,教授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应用。
所有课程均采用小班教学(约20-30人),强调师生互动与个性化指导。
师资力量与学术资源
学院汇聚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
文史领域:校长陈致教授为知名汉学研究者,龙炳颐教授(银紫荆星章获得者)在城市遗产保护领域享有盛誉;
理工领域:IEEE高级会员卢苇麟教授、英国工程师学会获奖者林志雄教授主导前沿技术研究;
国际合作:乌克兰经济学家OleksandrRogach、前凤凰卫视高管关伟教授等提供跨行业实践经验。
学院图书馆藏有逾20万册中英文典籍,并订阅JSTOR、IEEEXplore等学术数据库。
教学模式与培养机制
研究生培养采用“理论+实践+国际交流”三位一体模式:
校企合作:与中银香港、迪士尼乐园等机构建立实习基地,部分课程要求完成企业项目;
海外研修:提供赴清华大学、萨里大学等高校的交换机会,支持学生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调研;
学术支持:设立“亚洲研究中心”等平台,鼓励研究生在《亚洲研究》(CS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
入学要求与招生政策
申请者需满足以下条件:
学历背景:持有认可学士学位,跨专业申请者需补修指定基础课程(如中国通史、高等数学);
语言能力:中文项目需通过HSK5级或提供中文授课学历证明;英文项目要求CET-6≥430或雅思6.0;
工作经验:部分专业(如MBA)要求至少2年从业经历。
学院实行滚动招生制,每年2月与9月开放申请,录取率约30%-40%。
学历认证与就业前景
香港珠海学院的研究生学位获香港教育局及中国教育部双重认证,毕业生可通过中留服进行学历认证。就业数据显示:
金融与科技领域:约35%毕业生进入投行、科技公司,平均起薪为港币25,000-35,000/月;
文化与教育行业:20%任职博物馆、高校研究机构,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自主创业:15%选择创立文化传媒或科技初创企业,受益于香港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校园设施与学习环境
学院屯门新校区于2016年启用,占地1.6公顷,配备:
智能实验室: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配备NVIDIADGX超算集群,支持深度学习模型训练;
文化空间:岭南建筑风格图书馆设古籍修复室,藏有1940年代广州校区原始档案;
生活配套:研究生公寓提供单人间与双人间,步行5分钟可达黄金海岸沙滩。
社会贡献与校友网络
学院以“服务社会”为使命,其研究生教育注重社会责任:
公共项目:土木工程系团队参与港珠澳大桥抗震设计,获茅以升桥梁大奖;
文化传播:新闻传播系师生制作《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在凤凰卫视播出;
校友资源:逾3万名校友遍布政商学界,包括立法会议员黄毓林、港铁总工程师王国强等。
香港珠海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既延续了七十余年的人文底蕴,又展现出对接全球前沿领域的创新活力。通过跨学科课程设计、顶尖师资配置以及与产业的深度联动,学院为研究生搭建了学术精进与职业发展的双重桥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其“中西荟萃,今古发扬”的办学理念,将持续为区域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