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研究生院依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代号第三〇四研究所)设立,是我国工业计量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作为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测试研究的核心单位,该研究生院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形成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教育体系,在动态计量、精密测试、传感器技术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为航空航天、高端制造等行业输送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历史沿革与机构定位
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1961年正式建所,现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是集计量技术研究、标准制定、行业管理于一体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其研究生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依托研究所的科研实力,逐步发展成为以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为核心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单位,2017年起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并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体系。
学科建设与研究方向
研究生院以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080402)为主干学科,涵盖几何量、热学、力学、电学、声学等计量领域,设置四大研究方向:
1.动态测试与校准技术:包括振动、冲击、压力等动态参量的高精度测量;
2.纳米与量子计量:开展纳米尺度测量、飞秒激光技术等前沿研究;
3.新型传感器开发:重点研发高精度测力、扭矩、温湿度传感器;
4.计量标准与溯源体系:建立国防最高计量基准55项,覆盖12个校准实验室。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研究所现有职工超千人,其中高级职称专家100余人,博士及硕士占比超过60%。导师团队包含3名国家级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20余名行业标准化专家。科研平台方面,拥有计量与校准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动态测试与校准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内顶尖的纳米三维测量机、1000MPa动态压力标准装置等设备。
培养模式与学制特色
研究生教育采用“2.5年学制”,实行“学术导师+工程导师”双轨制,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体系包含计量学原理、传感器技术、动态信号分析等核心课程,并安排学生在国家级实验室参与港珠澳大桥监测系统、航空发动机测试等实际项目。毕业要求发表至少1篇核心期刊论文,优秀者可留所工作或推荐至航空航天系统单位。
招生政策与生源要求
每年招收约20-30名硕士研究生,生源以985/211院校机械、自动化、物理专业本科生为主,优先录取具备科研项目经验或学生干部经历者。考试科目包括政治、英语一、数学一及专业课(机械原理或电子技术),复试侧重工程实践能力考核。近年调剂政策向国防军工系统院校倾斜,部分年份接受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工程相关专业调剂。
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研究所与英国ACIC公司共建希蒙国际电子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精密孔径仪等设备;与美国NIST、德国PTB等10余个国际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选派研究生参与飞秒激光测量、量子计量等联合研究项目。近五年主办国际计量学术会议6次,研究生年均发表SCI/EI论文15篇以上。
科研成果与产业转化
近十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43项,研发的深海管节姿态监测系统应用于港珠澳大桥工程,TCM-3型温度自动检定系统等成果实现产业化,年产值超2亿元。研究生深度参与燃油流量标准装置、六维力传感器等军民融合项目,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就业前景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留所就业率约65%,主要从事计量检定、传感器研发等工作;其余进入中国商飞、航天科技集团等企业,或攻读清华大学、北航等高校博士学位。研究所提供入职年薪15-20万元,享受北京市落户政策及航空系统福利待遇。近五年毕业生中,12人成长为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3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研究生院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和行业资源,构建了“以国家需求定方向、以工程项目促培养”的特色教育模式。其在动态计量、纳米测量等领域的领先地位,不仅推动了国产高端仪器装备的自主创新,更为国防军工和民用高技术产业培养了一批兼具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对精密测试技术的重视,该院将继续发挥在量值溯源、传感器技术等领域的核心作用,助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