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医学院研究生教育体系依托学校70余年的医学教育积淀,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培养模式与学科生态。作为陕西省基层医药卫生人才的核心培养基地,该校研究生院始终围绕“厚德博学、精益求精”的校训,构建起覆盖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多领域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为西北地区医疗事业发展持续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下从多个维度展现其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与成就。
学科布局与研究方向
学校以临床医学为核心,形成了“医、药、护、技”协同发展的学科格局。拥有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并开展与延安大学、成都医学院的联合培养项目。重点学科中,临床医学与药理学和毒理学进入ESI全球前1%,神经病学、护理学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研究方向涵盖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内镜微创手术、慢性病防控等领域,其中消化系统疾病研究团队在国家级临床能力大赛中屡获殊荣。
招生体系与培养机制
2025年计划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304名,主要面向临床医学与中药学领域,要求报考者具备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背景,且需符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条件。培养方案采用“33个月临床规培+课程学习”模式,课程设置包含《医疗文书书写》《文献检索》等实践型模块,并通过轮转手册系统记录临床训练过程。特别设立“橘泉文库”特藏库,收录师生学术著作,强化科研传承。
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组建了453人导师团队,其中正高级职称占比25%,副高级职称37%。导师队伍中涌现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高校优秀青年人才等领军人物,如消化内科专家张明鑫教授团队首创ESVD内镜治疗技术,肾病学科带头人李雪萍主持多项省级重点课题。实行“临床-科研双导师制”,要求导师年均主持省级以上课题1项,近三年指导学生发表SCI论文9篇。
临床实践平台
建有16所直属与非直属附属医院,其中2所直属附属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74个教学基地覆盖陕西省各地市。临床医学院配备模拟手术室、标准化病人(SP)训练中心,住院医师在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等国家级重点专科完成33个月轮转,参与真实病例管理年均超200例。2023年起推行“两个同等对待”政策,保障规培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职业发展权益。
国际合作网络
与美国韦伯州立大学、韩国庆熙大学建立联合培养通道,开设国际医学前沿课程模块。近五年选派127名师生赴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开展肿瘤分子生物学合作研究,聘请15位海外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定期举办“灞河医学国际论坛”。药学专业与菲律宾圣托马斯大学共建天然药物研发联合实验室。
质量保障体系
实施“三全育人”工程,构建心理健康维护、反诈安全教育、学术规范培训三位一体的成长支持体系。新生入学需完成《医学生誓言》宣誓、校史馆浸润式教育,研究生处设立“学业预警系统”,对课题进展滞后学生启动个性化帮扶。近三年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100%,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达92%。
学术支持服务
图书馆馆藏医学文献137万册,购置UpToDate临床决策系统、Cochrane循证医学数据库。设立“医学创新工坊”,提供流式细胞仪、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等价值8300万元的科研设备共享服务。2023年启动“杏林学者计划”,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年均50人次。
社会服务贡献
作为陕西省执业医师实践考核基地,承担基层卫生人员培训任务,组织研究生团队深入陕南山区开展慢性病筛查。全科医学方向研究生需完成6个月社区医院服务,开发的家庭医生签约管理平台覆盖西安市127个社区。抗疫期间研究生团队参与核酸采样超30万人次,相关事迹被《中国医学论坛报》专题报道。
西安医学院研究生院通过深化医教协同、强化临床胜任力培养,正在成长为西北地区医学教育的高地。其“面向基层、服务健康中国”的办学定位,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远程医疗等新兴领域的探索,预示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未央校区高新医学实验中心的建成,这里将成为区域医学创新的重要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