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建筑大学研究生教育体系植根于学校深厚的建筑类学科传统,经过二十余年发展已形成覆盖多学科领域的完整硕士培养体系。作为吉林省首个建筑类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其研究生院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展现出鲜明特色,成为东北地区城乡建设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历史沿革与机构设置
吉林建筑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2004年,其前身可追溯至2003年设立的研究生处。2014年学校正式成立研究生学院,标志着研究生教育进入系统化发展阶段。作为吉林省人民政府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机构,该院紧密对接国家城乡建设战略需求,逐步构建起涵盖7大学科门类的硕士培养体系。
学科布局与硕士点建设
研究生院拥有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包括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其中建筑学与土木工程为吉林省重中之重建设学科。专业学位领域覆盖建筑与土木工程、工业设计工程等5个方向,并设有建筑学硕士、风景园林硕士2个专业学位类别。特别在寒地绿色建筑、历史建筑修复等领域形成特色研究方向,建有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等30余个科研平台。
师资队伍结构
学院汇聚高层次专家80余人,包括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2人、长白山学者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42人。师资构成中具有高级职称者占比超50%,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1人、注册城市规划师6人。实行"双导师制",聘请行业领军人才参与研究生指导,形成理论导师与企业导师协同培养模式。
科研创新体系
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2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松花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建筑防灾减灾等领域取得突破。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论文被SCI/EI收录650余篇。建有东北地区首个建筑文化遗产数字保护实验室,开发BIM协同设计平台获行业广泛应用。
人才培养模式
实行"课程+项目+实践"三维培养体系,专业硕士实践课时占比超40%。与中建集团、吉林省建筑设计院等共建23个实践基地,推行"真题真做"毕业设计模式。创新开设应急管理、智慧建造等交叉学科课程,响应新基建人才需求。近三年研究生就业率保持95%以上,主要输往大型央企设计院、城乡规划管理部门。
国际交流合作
与俄罗斯莫斯科建筑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开设全英文授课项目。每年选派30余名研究生参加国际联合工作坊,在历史建筑保护、生态城市规划等领域开展学术交流。建有东北亚建筑文化研究中心,定期举办寒地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
质量保障机制
实施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监控,建立学位论文双盲审制度,近五年抽检合格率100%。构建"课程-中期-预答辩"三级考核体系,专业学位论文要求必须源自实际工程课题。建筑学等专业通过全国专业教育评估,工程类专业获中国工程教育认证。
社会服务贡献
深度参与长春城市更新规划、吉林省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完成历史街区改造设计40余项。研发的寒区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应用于东北地区200万平方米示范工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被列为吉林省重点推广项目。疫情期间应急研发的方舱医院模块化系统在吉林省抗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扎根黑土地的建筑类高校研究生培养机构,吉林建筑大学研究生院正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持续优化学科生态,强化产学研融合,为新时代城乡建设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实践型高层次人才。其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地域特色与行业需求的深度结合,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持续贡献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