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固体所”)是中国科学院体系内专注于材料科学与凝聚态物理研究的重要机构。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所不仅承担着基础科学研究任务,还致力于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综合性科研平台,固体所研究生院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体系,将前沿科研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为国家材料科学领域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历史沿革与学科定位
固体所由国际著名物理学家葛庭燧院士于1982年创建,早期以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物理为核心研究方向。经过多年发展,现已成为中国科学院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的依托单位。其学科布局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聚焦纳米科技、极端环境材料、核能工程材料等前沿领域,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技术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向
固体所的研究方向涵盖八大领域:
1.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包括金属纳米颗粒批量制备、自组装超材料等,李越研究员团队在此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
2.极端环境材料物理:研究材料在高温、高压、强辐射等极端条件下的性能,相关成果应用于航天和核能领域。
3.计算材料物理:通过大规模计算模拟预测材料性能,支撑新材料设计。
4.功能材料与器件:如氧离子导体、锂离子导体等新型功能材料的开发。
5.内耗与固体缺陷:传承葛庭燧院士的研究传统,开发新型内耗测试技术并应用于工业材料优化。
6.核能工程材料:针对核反应堆材料的抗辐照性能开展研究。
7.能源与环境材料:包括太阳能材料、催化材料等,近年开发出高效硼化锆纳米材料。
8.生物医用材料:如磁性纳米催化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探索。
一流的科研平台支撑
固体所拥有多个国际领先的实验平台:
环境与能源纳米材料平台:支持纳米材料合成与性能评价。
MBE生长平台:用于制备高质量半导体薄膜。
极端环境模拟平台:可模拟超高温、强磁场等复杂条件。
计算材料科学中心:配备高性能计算集群,年计算能力达千万亿次。
内耗测试平台:频谱覆盖范围广,温度调控精度达±0.1K。
高水平师资队伍
研究所现有研究员41人,其中杰青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1人。代表性学者包括:
李越研究员:国家杰青获得者,在金属纳米结构超材料领域取得多项国际影响力成果。
梁长浩研究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开发出高效纳米催化剂。
田兴友研究员:功能复合材料专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朱锟鹏研究员:精密制造领域专家,洪堡学者。
青年科研人员占比达77%,形成以中青年为主力的创新梯队。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研究生教育特色显著:
1.学科覆盖全面:设有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等博士点,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2.科教融合模式:学生深度参与EAST核聚变装置、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工程。
3.国际化培养: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挪威科技大学等建立联合培养机制。
4.实践创新能力:依托安徽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开展材料制备工艺实训。
截至2023年,累计培养硕博毕业生超780人,其中20余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
重大科研成果产出
建所以来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
发表SCI论文2200余篇,国际引用次数长期位列全国科研机构前十。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奖等30余项科技奖励。
研制特种吸能材料、航天用特种金属材料等工程化产品。
2025年最新突破:利用电子密度调控策略开发铁酸镍纳米催化剂,显著提升肿瘤治疗效果。
产学研协同创新
固体所积极推进成果转化:
与铜陵市共建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中试基地。
开发的高纯超细硼化锆材料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产业化。
纳米材料团队获科技部“973计划优秀研究团队”称号。
近五年获省级成果转化奖、院地合作奖等10余项。
精神传承与创新文化
研究所注重弘扬科学家精神:
成立“葛庭燧极限特性材料攻关突击队”,传承老一辈科学家攻坚克难的传统。
定期举办“春满科研路”学术交流活动,营造开放创新氛围。
建立“导师—研究生”联合攻关机制,培养科研责任感。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生院通过构建“前沿导向—平台支撑—人才引领—产教融合”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在材料科学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其既注重基础理论创新,又强调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成为我国高端材料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随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推进,固体所将持续发挥在纳米科技、极端环境材料等领域的优势,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更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