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学院研究生教育起步于联合培养模式,近年来依托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的区位优势和地方产业需求,逐步构建起特色鲜明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广西2021-2025年硕士学位A类立项建设单位,该校在食品与营养、旅游管理、材料与化工三个专业领域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教学理念,为区域经济输送专业技术人才。
学科建设与专业布局
贺州学院研究生院聚焦地方产业升级需求,2025年计划在食品与营养、旅游管理、材料与化工三个专业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每个专业拟招生40人。其中,食品与营养专业对接康养食品产业,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广西重点实验室;旅游管理专业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康养旅游产业链;材料与化工专业则立足“中国岗石之都”的产业基础,服务碳酸钙千亿级产业集群。
科研平台与技术创新
学院建有广西康养食品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碳酸钙资源高效高值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17个自治区级科研平台,覆盖食品加工、新材料开发、民族文化研究等领域。例如,在材料领域,联合培养研究生陈珍明团队通过改性纤维素材料提升摩擦纳米发电机性能,相关成果发表于《NanoEnergy》等国际顶级期刊。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5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制定行业地方标准20个,形成“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服务”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导师队伍与联合培养
现有硕士生导师66人、博士生导师6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西特聘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占比超过30%。学院与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区内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并与乌克兰苏梅国立农业大学开展国际合作。例如,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通过校企双导师制,指导研究生朱宏德在《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A》连续发表3篇论文,实现理论创新与产业应用的衔接。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通过装配式建筑现代产业学院、碳酸钙产业学院等3个自治区级示范性产业学院,构建“课程实训—项目研发—企业实习”三维培养体系。与凤凰数字媒体学院、中兴通讯信息学院共建56个实践平台,将华为5G技术、非遗文化传承等纳入教学模块。旅游管理专业联合国家旅游商品研发基地,组织研究生参与黄姚古镇文旅项目规划,实现学术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化。
招生报考与考试服务
报考点代码4532面向广西应届生及户籍/工作地在广西的考生,2025年网上报名时间为10月15-28日,采用智能安检门与手机集中管理措施保障考试公平。特别针对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考生,提供省级资格审核通道,近三年累计为200余名考生完成资格确认服务。
学习环境与生活配套
东西校区占地1367亩,配备智能化研究生宿舍和土木工程试验基地、海洋科教馆等实践场所。图书馆藏书180万册,购置SCI、Elsevier等数据库,建成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为科研提供文献保障。校园内设乡村振兴研究院等特色机构,定期举办红层地质、瑶族文化等跨学科讲座。
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在碳酸钙领域,研发的岗石废料再生技术使企业成本降低40%,相关专利被贺州12家企业采用。食品学科开发的马蹄保鲜技术延长产品货架期60%,助力昭平县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供应基地。近三年横向科研经费超5000万元,80%的项目直接服务贺州康养产业。
学术生态与创新文化
设立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在“互联网+”大赛中,《扶瑶织梦》项目获全国金奖并摘得社区治理专项奖。每月举办“南岭学术沙龙”,联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开展课题攻关,2024年组织全区社科咨政服务能力培训12场,提升研究生政策研究水平。
贺州学院研究生院正以“服务东融战略,培育产业精英”为定位,通过学科交叉创新和政产学研协同,持续探索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特色化发展路径。其将区域资源转化为办学优势的实践,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转型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