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体系植根于深厚的中医药文化传统与现代医学创新结合的土壤中,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中医药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作为新中国最早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其研究生院不仅在学科布局上具有显著特色,还在科研创新、临床实践及国际化合作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历史沿革与学科体系
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是全国首批具备中医药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中药学成为重点建设学科。目前,研究生院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覆盖31个二级学科;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涵盖67个二级学科。学科布局以中医药为核心,辐射临床医学、生物科学、公共卫生等多领域,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并重”的学科生态。
师资力量与人才培养
研究生院汇聚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在内的顶尖师资团队,现有博士生导师100余名、硕士生导师300余名。其中,“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岐黄工程专家等高端人才占比突出。在培养模式上,实行“学术型”与“专业型”双轨并行,中医专硕(如1057代码专业)强调临床能力考核,要求考生具备医师资格。近五年,研究生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358项,发表高水平论文千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97项。
科研平台与创新能力
学校建有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饮片炮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同时拥有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和20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在转化医学领域,独创“中医药转化医学”交叉学科(专业代码1006J2),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结合。近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位居中医药院校前列,科研经费累计超3.78亿元。
临床实践与附属医院资源
4所直属附属医院构成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核心网络,其中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糖尿病方向),设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等高端平台。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等培养单位要求专硕生源必须符合中医医师资格考试条件,强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近三年,研究生参与疑难病例诊疗超2万例,形成“临床-科研-教学”一体化培养特色。
招生政策与国际化培养
研究生年度招生规模约2000人,实行差异化报考条件。例如,中医学专硕仅接收全日制本科且取得医学学士学位的考生,而中药学类接受生物科学、化工等跨学科背景。在国际化方面,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昆士兰大学合作开展“2+2”双学位项目,药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学生可获中外双学位。学校作为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吸引全球30余个国家留学生攻读硕博学位。
重点学科与专业特色
国家级重点学科包括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妇科学和中医五官科学,其中中药学在ESI全球学科排名中进入前1‰。特色专业如“李斯炽班”(中医学本博贯通培养)、“凌一揆班”(中药学精英班)实行导师组制,科研训练贯穿全程。2024年新增智能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工程等交叉学科,推动中医药与现代技术融合。
学术生态与文化传承
研究生院打造“杏林”系列学术品牌,年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20余场,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医药发展联盟、中国西部中医药高校联盟等合作平台。传统文化传承方面,设立国学院开展《黄帝内经》等经典研读,并将中医药文化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团队曾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金奖。
社会服务与产业对接
作为全国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试点单位,研究生院推动“校-地-企”协同创新,与100余家药企共建产学研基地。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研究生团队参与研发的“新冠中药应急包”纳入四川省防疫体系。健康服务与管理、公共卫生等专业聚焦老龄化社会需求,与社区医疗机构联合培养健康管理师。
历经六十余载发展,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已构建起涵盖本硕博全链条、医教研一体化的高端人才培养体系。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其以守正创新的姿态持续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