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依托学校深厚的工科底蕴与多学科交叉优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作为辽宁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该校研究生院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构建了覆盖学术型与专业型学位的研究生教育结构,在冶金、材料、化工等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其科研创新能力与产学研融合模式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辽宁科技大学前身可追溯至1948年成立的鞍山工业专门学校,历经鞍山钢铁学院(1958年)、鞍山科技大学(2002年)等发展阶段,2006年更为现名并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研究生教育始于1980年,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形成了“立足冶金,服务辽宁,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学科体系与学位授权
学校拥有工学、理学、管理学等七大学科门类,设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含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1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其中,冶金工程学科为辽宁省特色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具备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授予权,并拥有研究生推免资格。
招生类型与培养模式
研究生招生涵盖直博、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普通招考四种方式,2025年博士招生计划包括全日制非定向与定向两类,注重选拔具有科研潜力的学生。培养过程中推行“新工科”理念,采用混合式教学与智慧教室授课,鼓励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同时,通过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如2024年立项36项)、优秀学位论文培育计划等举措强化创新能力。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学校专任教师中,教授193人、副教授358人,博士生导师125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兴辽英才”等高层次人才26人。科研平台方面,建有国家金融安全及系统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重点实验室20个,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13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成果。代表性成果包括应用于“天问一号”的耐高温聚酰亚胺材料,攻克多项“卡脖子”技术。
校企合作与产业服务
学校深度推进“双鞍融合”,与鞍钢、本钢等企业共建产学研联盟,在钢铁冶金、菱镁新材料等领域实施联合攻关。研究生培养强调实践导向,依托国家级大学科技园、6个省级示范性实践基地,近五年毕业生38%进入腾讯、格力等知名企业,25%服务于国有大型企业。2023年启动的“全面服务鞍山行动方案”进一步强化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国际化教育与学术交流
学校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合作创办《数值分析与建模》国际期刊(SCI扩展版收录),招收来自多个国家的留学生284人。研究生可通过国家公派项目、国际会议等形式参与学术交流,部分专业要求申请-考核制考生具备雅思6.0或托福85分以上外语水平。
教学资源与校园环境
研究生院位于鞍山市千山南路校区,校园占地2763亩,配备智慧教室、工程训练中心等设施,图书馆藏书123万册。2025年启用的研究生教学楼308智慧教室支持60人规模互动教学,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课堂效率。生活区毗邻千山风景区,形成“东临千山,西接玉佛苑”的生态化学习环境。
质量保障与社会声誉
学校实施学位论文全过程监控,近五年授予博士学位213人、硕士学位2909人,毕业生在冶金、化工行业担任技术骨干或管理要职。研究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部分校友成长为宝武集团、河钢集团等企业高管,形成“踏实肯干、适应发展”的育人品牌。
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通过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国际合作等多维路径,构建了“学术引领-产业驱动-创新赋能”的培养生态。其扎根东北工业基地的办学实践,不仅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输送了大量高端人才,更在国家级科研项目攻关与关键技术突破中彰显了院校价值,成为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智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