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研究生院依托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钢矿院”),是我国冶金矿山领域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科研与教育机构。该院成立于1963年,前身为冶金工业部直属重点科研院所,现隶属于中国中钢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其研究生教育以“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为特色,聚焦矿产资源开发、安全技术、新材料研发等前沿领域,为国家矿山行业输送了大量高层次技术人才。
历史沿革与机构定位
中钢矿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63年成立的“冶金工业部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早期承担国家冶金工业重大科技攻关任务。1999年转制为科技型企业,2008年改制为股份制公司,现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作为非煤固体矿山领域综合性科研机构,其定位覆盖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成果转化全链条,并依托央企背景,深度参与国家“双碳”战略与绿色矿山建设。
学科设置与研究方向
研究生院设有矿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采矿工程(081901)、矿物加工工程(081902)、安全技术及工程(081903)三个专业。研究方向包括:
智慧矿山:聚焦数字化采矿、智能装备与物联网技术;
矿山安全与职业健康:涉及岩土力学、通风除尘、灾害防控;
新材料开发:如空心玻璃微珠、碳气凝胶等高性能材料的工业化应用。
2022年起,研究院与山东大学联合培养工程硕博士,进一步拓展学科交叉领域。
师资力量与科研团队
研究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万人计划”专家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人,以及正高级职称人员51人、高级职称130人。科研团队以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形成“院士-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三级梯队。例如,安全技术领域博士生导师李刚教授,同时担任江西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推动跨机构科研合作。
科研平台与资质优势
研究院构建了五大国家级科研平台:
1.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金属矿山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
3.国家金属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国家非煤固体矿山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国家冶金工业铁精矿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持有冶金矿山工程设计甲级、安全评价甲级、环境工程咨询甲级等资质,支撑产学研一体化。
培养模式与实践体系
研究生培养采用“1+1.5”模式:第一学年在中南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完成理论课程;第二学年起进入研究院参与国家级课题与企业项目,如“十四五”科技攻关、横向委托工程等。实践环节覆盖实验室研究、工程设计、工业试验全流程,学生可直接接触空心玻璃微珠生产线、矿山爆破工程等实际场景。
奖助政策与福利保障
研究院实行“零学费+高津贴”政策:第一学年学费由生活津贴冲抵,一志愿考生津贴达12000元/年,调剂生为6000元/年。第二学年起,学生享受职工同等福利,包括午餐补贴、防暑降温费及年终绩效奖金。学术成果突出者可获优秀论文奖(国家级1万元、省级5000元),并有机会赴澳大利亚参与国际项目。
招生考试与报考条件
研究院每年招收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学制2.5年。初试科目包括政治、英语一、数学二及专业课(如《智慧矿山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复试侧重工程实践能力考核。报考者需满足国家统考条件,非全日制学历考生需加试两门本科主干课程。2024年招生简章明确,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计划接收跨学科背景生源。
国际交流与行业影响
研究院与全球20余个国家建立科技合作,派驻科研人员常驻澳大利亚参与资源开发项目。主办的《金属矿山》《现代矿业》为核心期刊,主导编制国家行业标准52部,在矿山固废处理、绿色开采等领域具有国际话语权。近年来,碳气凝胶等新材料研发成果已进入产业化阶段,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研究生院以“服务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创新”为使命,通过“科研-教育-产业”协同机制,培养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独特的央企背景、国家级平台资源及国际化视野,为研究生提供了从学术探索到技术落地的全方位成长路径,持续推动我国矿山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