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数字科技职业学院是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其办学层次明确标注为高职(专科)。该校成立于2023年,位于长春市九台经济开发区,占地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作为全国唯一以"数字科技"命名的专科院校,该校聚焦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等领域,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等15个专业,2025年学费标准为12800元/年,显著低于本科院校收费水平。学校录取分数线常年保持在150-400分区间,如2024年吉林专科批物理类最低录取线为180分,远低于本科线。
办学层次的权威认定
政策框架下的教育属性
教育部备案信息显示,该校属于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民办专科院校,其学制为3年,毕业生获得大专文凭,不具备授予学士学位资格。与本科教育相比,该校更侧重职业技能培养,2025年单独招生计划投放1640人,其中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招收25人。历史沿革的职教基因
前身可追溯至吉林省中工技师学院,2023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后,整合九台大学生创业园等资源,形成"教学服务区+产教融合区+双创孵化区"的办学格局。学校保留"五位一体"育人传统,将技能教育、数智教育、素质教育深度融合。
学科建设的三大支柱
智能制造核心领域
智能机器人技术专业配备价值860万元的工业机器人实训设备,与华为共建吉林省首家"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开发的《智能生产线运维》课程被省内80%装备制造企业采用,毕业生中级工证书通过率达96%。数字技术应用集群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引入华为ICT认证体系,建有67个专业实训室和16个实训机房。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开发的网络攻防系统,在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金奖。智慧交通特色方向
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专业与长春轨道客车公司深度合作,建有波音737-800改装的故障诊断系统。学生可参与中国中车YCD4K系列列车调试,大三全年在企业轮岗实习。
人才培养的核心模式
产教融合深度推进
与华为、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共建4个产业学院,开发"教室+车间+研发中心"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例如智能制造学院与玉柴集团共建32个实训基地,学生毕业留企就业率达73%。国际化育人路径
国际教育学院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与泰国暹罗大学建立学分互认机制。2025年数据显示,500余名学生参与"中国-东盟青年技师交流计划",赴东南亚开展技术援建。动态化专业调整
近年新增氢能技术应用、元宇宙艺术设计等5个前沿专业,淘汰传统行政管理专业。2025年投资2.7亿元建设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基地,实现教学与产业技术同步迭代。
质量保障的创新实践
双师型师资建设
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占比21.5%,包含全国技术能手8人。实施"青蓝工程",要求青年教师年均企业顶岗160天,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同步更新。数字化教学改革
投入3.1亿元建设智慧校园,配备AI教学分析平台。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开发的《三维建模与仿真》课程,可将加工误差控制在±0.01mm。红色基因育人工程
校园内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园区,推行"青税苗"培养计划,学生年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50小时,2022年获评"全国普法先进单位"。
这座根植于"数字吉林"战略的职教新锐,正以"专业对接产业链"的使命担当谱写新篇。正如2025级智能机器人专业学生在实训日志中写道:"调试机械臂时,0.01毫米的定位误差让我们深刻理解精密制造的价值"。随着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项目的推进,这所承载数字基因的学府,正在开创"传统技艺+智能创新"融合发展的育人新范式,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持续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