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研的征程中,成绩公布后,调剂往往是部分考生继续争取上岸的途径。然而,不少考生却选择放弃调剂,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对调剂院校不满意
很多考生考研的目标就是知名高校或专业实力强劲的院校。当面临调剂时,可选择的院校往往在综合排名、学科实力等方面与自己的预期相差甚远。比如,有的考生一心想考985高校的王牌专业,调剂时却只能去普通一本甚至二本院校的相关专业,这种巨大落差让他们难以接受,觉得即便调剂成功,也无法满足自己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所以干脆放弃。
调剂专业受限
部分考生在考研时是冲着特定专业去的,对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了解。但调剂时,很难找到与自己报考专业相近且满意的专业。可能会被调剂到一些冷门、就业前景不明朗或者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专业。例如,原本报考计算机热门方向的考生,调剂可能会被安排到一些偏理论、实践机会少的专业,这对于希望在专业领域有所发展的考生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的,于是选择放弃调剂。
调剂流程繁琐且不确定性大
调剂过程涉及到诸多环节,从搜集调剂信息、填写调剂志愿到等待院校审核、参加复试等,每一步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调剂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很多时候即便满足了调剂院校的基本要求,也不一定能获得复试机会,最终能否调剂成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有些考生经历了考研初试的辛苦,不想再在这种充满变数且繁琐的调剂流程中折腾,从而选择放弃。
再战考研的决心
部分考生在考研初试成绩出来后,虽然没有达到一志愿院校的分数线,但对自己的实力有清晰的认识。他们觉得此次考试只是发挥失常或者准备不够充分,坚信自己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下次考研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考上理想的院校和专业。所以,他们不愿意将就调剂,而是果断放弃,选择二战考研。
考研放弃调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调剂院校、专业的不满,也有对调剂流程繁琐及不确定性的顾虑,还有再战考研的决心等。考生们会根据自身情况权衡利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