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研究生院作为中国煤炭行业重要的科研与教育机构,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煤炭科技的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其依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以下简称“煤科总院”)深厚的科研积淀与行业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煤炭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人才。
历史沿革与机构定位
煤科总院成立于1957年,原隶属于煤炭工业部,是煤炭行业唯一的大型综合性科研机构。1999年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后,于2008年与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重组,成为其核心研发力量。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招收研究生的科研单位,现以“科研-教育-产业”深度融合为特色,定位为煤炭行业技术创新的“国家队”。
学科布局与研究方向
研究生院聚焦煤炭工业关键领域,涵盖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等多个学科。研究方向包括:
1.煤矿安全技术(瓦斯防治、粉尘控制、火灾预警等);
2.清洁能源与煤炭转化(水煤浆技术、煤化工、低碳利用);
3.智能矿山技术(自动化控制、信息化系统、大数据应用);
4.绿色开采与生态修复(深部开采技术、土地复垦、环保治理)。
科研平台与资源支撑
总院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资源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煤矿安全技术、瓦斯灾害监控与应急技术)、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CNAS认可实验室和多个行业级质检中心。依托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研究生可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如“煤矿安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煤炭工业洁净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师资力量与人才培养模式
师资队伍包含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7名国家级勘察设计大师及650余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培养模式采用“两段式”:第一阶段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完成基础课程,第二阶段进入煤科总院各分院(如北京煤化工分院、重庆研究院等)开展科研实践。论文选题强调产业需求导向,研究生可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形成“理论-实践-创新”闭环。
招生政策与奖助体系
每年计划招收全日制学术型硕士60人,博士联合培养项目(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10人。招生方式涵盖推荐免试与普通招考,推免生需具备突出的学术潜力与综合素质。奖助方面,硕士生每月获3000元生活补助,学费与住宿费全额承担,并享有科研经费支持、差旅补贴及专项奖学金。
国际合作与行业影响力
总院与美、英、德等20余国建立长期合作,主办国际会议如“国际采矿安全与健康学术会议”,推动技术标准输出。国内与中国矿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联合攻关,与神华集团、中煤能源等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其科研成果累计获国家级奖项236项,占煤炭行业总获奖数的60%。
就业前景与社会贡献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100%,主要流向科研院所(如西安研究院、上海分院)、大型能源集团及政府监管部门。部分人才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如《煤矿安全规程》修订,或在“一带一路”海外矿山项目中担任技术骨干。
学术资源与特色支持
研究生可访问总院旗下20本学术期刊,包括EI收录的《煤炭学报》,并获论文发表指导。依托煤炭工业采掘机械化信息中心站,学生能获取行业前沿动态数据。总院定期邀请院士、企业专家举办讲座,强化“技术+管理”复合能力培养。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研究生院凭借其深厚的行业积淀、顶尖的科研条件及务实的人才培养机制,已成为推动煤炭科技革新的重要引擎。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其聚焦绿色智能开采、清洁高效利用等方向,持续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书写着中国能源科技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