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的财务核算中,收入的分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对某些收入究竟该归到哪里感到困惑,比如什么样的算营业外收入呢?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下面就来详细说一说。
定义解读
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也就是说,这些收入不是企业通过主要经营业务获得的。比如说,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所取得的利得,就属于营业外收入。例如,一家制造企业卖掉了一台闲置不用的旧机器设备,获得的收入扣除相关成本后的净额,就是营业外收入。
常见类型
常见的营业外收入还包括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简单来说,就是企业用非货币性资产进行交换时,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而债务重组利得,是指债务人在债务重组过程中,因债权人让步而获得的利益。另外,政府补助也可能计入营业外收入,比如企业收到的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时,可能就会作为营业外收入核算。
与其他收入的区别
要准确判断营业外收入,还需要将它与其他收入区分开来。比如主营业务收入,这是企业通过主要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像制造业销售产品的收入就是主营业务收入。还有其他业务收入,它是企业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实现的收入,例如工业企业出租固定资产、出租无形资产等取得的收入。而营业外收入与这些收入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
企业的收入种类繁多,营业外收入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它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联,是企业在非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利得。准确区分营业外收入,对于企业正确核算利润、进行财务分析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了解营业外收入的定义、常见类型以及与其他收入的区别,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什么样的收入算营业外收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