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自2015年成立以来,始终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使命,依托深圳特区的地缘优势和改革基因,构建起一套融合国际前沿理念与本土实践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作为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该校以理工科为根基,逐步拓展交叉学科与专业学位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路径。
发展历程与战略定位
南方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成立于2015年4月,同年9月启动首个博士联合培养项目,与澳门大学合作开启国际化探索。2018年成为国内最快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高校之一,首批设立数学、物理学等4个博士一级学科点,标志着其学术实力获国家认可。2022年,该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数学学科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确立了在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先地位。当前研究生规模超4500人,覆盖理工、医学、商科及特色人文社科领域,构建了“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体系。
学科布局与学位授权
依托“高起点、高定位”的学科规划,研究生院形成了以理学、工学为主轴,医学与商科为两翼的布局。截至2021年,拥有数学、物理学等7个博士一级学科,电子信息、临床医学等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020年新增金融硕士专业,2021年获批化学、地球物理学等3个博士点,学科版图持续扩展。全英文课程占比达55.2%,覆盖314门专业课,凸显国际化教学特色。
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
该校首创“双校双导”培养体系,与20余所国际顶尖高校建立合作。2016年起与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开展联合培养,学生可获合作高校学位及南科大学历认证。境外联培项目覆盖新加坡国立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等,博士生可通过申请-考核制参与。2025年与清华大学启动专项博士计划,在机械工程、人工智能等8个领域联合招生,共享科研资源。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师资队伍呈现“高层次、国际化”特征,90%以上教师具有海外背景,24位院士(含12位全职)及74位“青年QR”学者组成核心团队。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自由电子激光大科学装置等平台,推动原始创新。2024年《自然》《科学》论文发表量居全国第五,物质科学领域位列第三,彰显科研突破能力。
培养体系与课程创新
采用“学分制+书院制+导师制”三维模式,设置593门研究生课程,包括18门通识课与569门专业课。必修环节包含学术活动、社会实践等模块,博士培养增设学科综合考试与国际化能力认证。2025年新增工业工程、会计学等跨学科专业,强化产学研衔接。
质量保障与学位管理
实行严格的学术成果审核制度,联合培养研究生需同时满足合作高校与南科大的毕业标准。学位论文查重采用学科差异化标准,送审后允许根据专家意见修改,答辩可线上进行。针对延期毕业学生,提供10月学位授予通道,保障应届生身份认定。
学生支持与服务体系
设立境外学术会议资助、短期访学等项目,覆盖80%以上研究生。疫情期间推出线上咨询服务,解决招生、培养等50余类问题。宿舍管理实行导师入楼审批制,奖助体系包含国家奖学金、竞争性科研资助等多层次支持。
区域服务与产业衔接
紧密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战略,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校企联合攻关。2024年横向项目金额同比增长37%,技术转化率居广东省前列。与华为、腾讯共建联合实验室,硕士专业学位项目直接输送产业急需人才。
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南方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通过学科交叉、国际合作、产教融合三重驱动,构建了“研究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生态。其以制度创新突破传统壁垒,以科研反哺教学的模式,为中国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持续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注入高端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