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研究院624所研究生院作为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承载着推动航空动力技术创新的使命。依托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624所)的深厚科研底蕴,该院在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培养体系,为国家输送了大量高精尖技术人才。其教育模式深度融合科研实践与学术探索,构建了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工程应用的全链条培养框架。
一、历史沿革与机构定位
中国航空研究院624所始建于1965年,前身为航空发动机预研设计与试验研究机构,现隶属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发展,该院已成为我国唯一具备航空发动机整机高空模拟试验能力的综合性研究基地,拥有成都新都区设计中心和绵阳游仙区试验基地两大核心科研区域。其历史积淀体现在累计获得22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和210项部级奖项,为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突破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学科布局与研究方向
研究生院聚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082502)一级学科,下设六大特色研究方向:
1.航空发动机总体设计与优化:涉及气动布局、性能仿真与系统集成;
2.内流场及气体动力学:研究压气机/涡轮内部复杂流动特性;
3.传热、传质与燃烧:涵盖热端部件冷却、燃烧室高效燃烧技术;
4.强度、振动与可靠性:关注转子动力学与疲劳寿命预测;
5.测试与控制技术:开发发动机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系统;
6.机械系统与结构设计:研究先进密封、轴承等关键部件。
课程体系强调数理基础与工程实践结合,专业课程包括《航空发动机原理》《气体动力学基础》等核心教材。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研究院实行定向培养机制,学生入学即纳入事业单位编制,享受免学费、定期津贴(约3000元/月)及科研成果奖励。培养过程采用“导师组+项目驱动”模式,研究生深度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如某型涡扇发动机核心机研发,实现论文选题与工程需求的直接对接。这种模式使毕业生平均留所率达95%,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
四、科研平台与实验设施
拥有亚洲唯一的大型连续气源高空模拟试车台,可模拟0-25公里海拔的飞行环境,该设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配套37台(套)专用试验设备,包括:
跨声速风洞(Ma=1.2-2.5)
高温燃烧室综合测试平台
转子动力学特性试验台
这些设施支撑了从单级压气机到整机级的多尺度研究,为研究生提供国际一流的实验条件。
五、师资力量与学术生态
46名导师中,85%具有国家级科研项目首席专家经历,包括3位“航空发动机专项”总师。团队注重国际化学术视野培养,与英国罗罗公司、俄罗斯CIAM研究院建立联合实验室,定期选派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近三年指导学生在《AerospaceScienceandTechnology》等TOP期刊发表论文27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3项。
六、招生选拔机制
硕士研究生招生实行“初试+复试”双考核制:
初试科目:政治(100分)、英语一(100分)、数学一(150分)、专业综合(150分),专业课涵盖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或自动控制原理;
复试环节:包含英语听说(20%)、专业面试(50%)、实验技能测试(30%),重点考察工程问题解决能力。2024年报录比达7:1,竞争集中在总体设计与燃烧方向。
七、行业贡献与社会影响
毕业生主导参与了WS-15、CJ-1000A等国产航空发动机研制,在叶片主动冷却、喘振边界扩展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研究院的技术转化成果应用于民用领域,如基于航空传热技术开发的燃气轮机余热回收系统,已在国内20余家发电厂推广应用,年节能效益超2亿元。
八、未来发展定位
面对第六代变循环发动机的技术挑战,研究生院正筹建智能推进系统联合创新中心,重点布局数字孪生、新型复合材料等前沿方向。计划新增“航空发动机智能控制”交叉学科,培养具备人工智能+推进系统复合能力的新型人才,预计2026年启动首批招生。
中国航空研究院624所研究生院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教育体系,不仅解决了航空动力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更塑造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研梯队。其“以国家需求定义培养目标,以真实项目驱动创新能力”的育人理念,为中国特色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范本,持续推动我国从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的战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