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研究生教育体系植根于中国现代会计与金融教育的深厚传统,依托学校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产教融合优势,构建了以专业硕士培养为核心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国内首批开展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之一,其研究生院在学科建设、教学模式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成为长三角地区财经类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可追溯至2011年获批的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6年原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与上海金融学院合并后,整合两校资源形成“会计+金融”双轮驱动的学科格局。2022年通过AACSB国际认证,成为境内首个获此殊荣的地方财经院校,标志着其教育质量达到国际精英商学院标准。研究生院以“诚信、实践、创新、国际”为育人导向,聚焦数字经济时代对审计与金融人才的复合型需求。
学科特色与专业布局
目前研究生教育以审计硕士(MAud)为核心,构建“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双主干学科体系,融合统计学、法学等交叉学科。学科布局呈现三大特征:
1.行业导向性:课程设置紧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求,重点发展金融审计、风险管理等方向;
2.数智化转型:开设金融科技、大数据审计等前沿课程,建设金融学专业虚拟教研室;
3.跨学科融合:推动会计审计与信息技术、法律等领域的深度交叉,形成“审计+”特色培养模式。
创新培养体系
研究生院构建“理论+实践+创新”三维培养生态:
课程体系:包含13门国家级/市级精品课程,5门入选全国专业学位在线示范课程;
实践平台:与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浦东审计局共建4个市级示范实践基地,实践学分占比达40%;
双导师制:配备校内教授与行业专家组合导师团队,其中实务导师占比超过60%。
师资力量与科研支撑
师资队伍具有“高学历+强实践”双重特质,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56%,高级职称教师达38%。领军人才包括:
学科带头人:如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市领军人才;
行业专家:来自沪港国际咨询集团等机构的实务导师。
科研平台涵盖2个上海高校智库、4个市级研究机构,近三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
招生规模与生源结构
2024年计划招收全日制审计硕士176人,非全日制14人,并设立“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生源呈现多元化特征:
专业背景:会计学(45%)、金融学(30%)、信息技术(15%);
实践经验:约60%考生具有会计师事务所或金融机构从业经历。
培养质量与就业表现
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毕业生核心能力指标包括:
专业认证通过率:CPA单科通过率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就业竞争力:近三年就业率保持100%,38%进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25%任职金融机构。
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通过AACSB认证推动教育国际化:
双学位项目:与悉尼科技大学等院校合作培养;
国际课程模块:开设《国际审计准则》《跨境金融监管》等全英文课程;
学术网络:定期举办“长三角金融审计论坛”,吸引美、英等国学者参与。
社会服务与产学研融合
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
决策咨询:依托上海科技金融研究院等平台,完成浦东自贸区金融创新评估等重大项目;
行业培训:年均为长三角企业提供2000人次以上的继续教育;
标准制定:参与财政部《智能审计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研制。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研究生院通过特色化培养路径和深度产教融合,正逐步成长为长三角区域高端财经人才培育高地。其以审计硕士为基点、辐射多领域的教育模式,不仅契合数字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更通过持续的教学改革与国际化拓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