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工程学院研究生院作为吉林省属高校中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始终立足工程教育传统优势,紧密围绕国家基础工业发展需求,构建了以专业学位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学校在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明德致远、笃行务实”的教育理念,其研究生教育既延续了行业办学的深厚底蕴,又展现出新时代产教融合的鲜明特色。通过持续优化学科布局、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该院已成为东北地区工程技术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输出地。
历史积淀与行业基因
长春工程学院研究生教育的根基可追溯至建国初期的三所行业特色院校。1951-1953年间成立的长春土木建筑高级职业学校、长春测量地质技术学校和长春水力发电工程学校,分别隶属冶金工业部、水利电力部等行业主管部门,为新中国基础工业体系输送了大量技术骨干。2000年三校合并后,学校继承并发扬了建筑、地质、水利、电力等领域的办学传统,2011年成为全国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标志着其教育层次的历史性跨越。
学科布局与专业特色
研究生院目前聚焦土木水利(0859)专业学位领域,下设建筑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方向,精准对接国家新型城镇化与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支撑学科体系中,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9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重点学科建设梯队。特别在BIM技术、应急管理等领域,学校建有吉林省建设发展研究院和吉林应急管理学院,强化交叉学科创新能力。
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
学院实施“引育并举”策略,现有硕士生导师128人,其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超过80%,包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人才23人,并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13人。创新推行“校企双导师制”,60余位导师同时担任大型企业技术顾问,实现“课堂—工地”的无缝衔接。近五年导师团队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7项,形成“智能建造”“水灾害防治”等特色研究方向。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突出工程实践导向,构建“校企联合课题+顶岗实训+成果转化”三维体系。与国家电网、中国建筑等百余家企业共建26个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年均横向课题经费超5000万元,近五年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20亿元。典型案例包括与中车集团合作的轨道减震技术研发、参与三峡大坝安全监测系统优化等重大项目。
科研平台与创新成果
学校建有配电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首批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水工程安全与灾害防治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其中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评省级示范中心。在研项目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专项等国家级课题占比达35%,近五年授权发明专利89项,出版《寒区岩土工程技术》等专著17部。研究成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部分成果纳入行业技术标准。
国际化培养路径
通过欧盟伊拉斯谟计划,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俄罗斯南俄国立技术大学等30余所高校建立双学位项目,开设全英文课程模块。设立“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留学生规模年均增长15%,重点招收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水利电力领域技术人员。近年组织研究生赴德参加工业4.0工作坊、参与中日韩智慧城市联合设计竞赛等国际化实践。
质量保障与就业发展
实行“课程考核—中期筛选—预答辩—盲审”四阶质量监控,学位论文选题源自工程实际的比例达92%。毕业生年均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其中52%进入中国电建、中国中铁等大型国企,15%考取哈工大、河海大学等高校博士。杰出校友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建、全国劳动模范曹玉兰等,形成显著的行业影响力。
招生政策与报考支持
每年招收土木水利全日制专业硕士,开设退役士兵专项计划,报考需满足学历、政治审查等基本条件,同等学力考生需提供核心期刊论文或专利成果。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近三年获“互联网+”“挑战杯”国家级奖项47项。复试环节注重工程案例分析与项目经历评估,实行“理论笔试+实践操作+综合面试”多维考核。
长春工程学院研究生院通过深度对接行业需求、强化实践创新能力、拓展国际视野,构建起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其教育模式既传承了行业院校“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优良传统,又通过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的注入,持续为东北振兴与国家基础工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未来,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深入推进,该院将在智能建造、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培育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工程技术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