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音乐学院研究生院作为中国东北地区音乐与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要基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创新发展的双重使命。其前身可追溯至1938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历经东北鲁迅文艺学院、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等阶段,于1958年正式定名沈阳音乐学院。学院以“紧张、严肃、刻苦、虚心”为校训,在八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传统与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音乐舞蹈专业人才,创作了《黄河大合唱》《我们走在大路上》等具有时代影响力的作品。
一、学科体系:多层次的学术架构
沈阳音乐学院研究生教育覆盖学术型与专业型两类学位,设有音乐与舞蹈学和艺术学理论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音乐(1352)和舞蹈(1353)专业学位类别。研究方向涵盖作曲、声乐、民族音乐、音乐学、管弦乐、钢琴、流行音乐、舞蹈编导等十余个领域。例如,音乐学系下设民族音乐理论、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艺术史论4个教研室,形成了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完整教学链。
二、师资力量:多元化的专家团队
学院拥有一支兼具学术造诣与艺术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辽宁省领军人才1人,以及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荣誉获得者。教师中80%具有博士学位,25%有海外留学经历,如音乐学系教师团队在民族音乐理论与东北地域文化研究领域成果显著。学院定期邀请德国斯图加特音乐学院、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等国际知名院校的专家开展讲学与合作。
三、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融合
研究生教育强调“教学、科研、创作、艺术实践四位一体”的培养结构。学术型研究生需参与音乐研究所、东北亚音乐研究中心的课题项目,专业型研究生则通过青年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等实践平台提升舞台能力。例如,2024年与中央音乐学院联合演出的《中国经典民族歌剧荟萃》,便是研究生参与大型艺术实践的典型案例。
四、科研平台:学术资源的深度整合
学院设有音乐舞蹈研究所、东北音乐创新实验室等科研机构,推动传统音乐数字化保护与地域文化研究。图书馆藏书及音像资料达48万册,配备电子阅览室与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文献资源的智能检索。院刊《乐府新声》作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成为师生学术成果的重要发布平台。
五、国际交流:跨文化的合作网络
学院与全球19所高等音乐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包括日本东京音乐大学、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等,开展师生互访、联合创作项目。每年邀请国际知名音乐家驻院授课,同时选派研究生赴海外参与学术会议或演出,如参与“一带一路”国际音乐教育联盟活动。2023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中,定向培养的国际化课程占比显著提升。
六、艺术实践:创新与传承并重
学院通过弘韵箜篌乐团、棍棒游戏打击乐团等特色团体,探索传统乐器的现代表达。研究生参与的“非遗进校园”项目,如瓦房店传统音乐教学实践基地、岫岩满族音乐采风活动,将田野调查融入学术研究。2024年举办的原创廉政主题音乐会《清风颂》,则展现了艺术创作与社会服务的结合。
七、社会服务:文化使命的担当
作为“全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学院承担着传承鲁艺精神的文化职责。研究生团队多次参与社区美育、乡村文化振兴项目,如东北大鼓学术研讨会、传统民歌抢救性记录工程。在疫情防控期间,师生创作的抗疫主题作品通过云端展演,获得社会广泛赞誉。
八、招生与就业: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2025年计划招收全日制研究生293人、非全日制2人,设置三好校区为主教学区。报考者需通过专业考试与学术审核,同等学力考生需提交专家推荐信及省级获奖证明。毕业生就业方向涵盖高校教职、院团表演、文化管理等领域,部分优秀人才进入中央歌剧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单位。
沈阳音乐学院研究生院以其深厚的学术根基、开放的国际视野与创新的实践机制,持续推动中国音乐舞蹈高等教育的发展。从延安鲁艺到现代艺术实验室,从东北民间音乐采风到全球艺术舞台,学院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为艺术人才培养与中华文化传播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