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依托学科优势与区域产业需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作为安徽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重点建设单位,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科研创新,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多领域的研究生教育框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滁州学院前身为1950年创建的滁州师范学校,历经师范专科、本科教育阶段,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5年成为安徽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标志着学校正式迈入研究生教育阶段。学校以“地方性、应用型、信息化”为办学定位,聚焦滁州市八大产业链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需求,推动学科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二、学科布局与专业设置
2025年,滁州学院首次招收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三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全日制研究生。学科布局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
电子信息:依托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结合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等省级一流专业,重点服务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滁州主导产业。
资源与环境:以地理信息科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为基础,融合测绘工程、环境监测技术,支撑区域自然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
生物与医药:整合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的科研力量,聚焦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领域,助力乡村振兴与健康产业发展。
三、科研平台与创新能力
学校构建了“省级-市级-校企联合”三级科研平台体系:
拥有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省级产业创新团队及1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与安徽金邦医药化工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甲醇钠纯度提升、珍稀树种繁育等20余项技术成果转化;
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12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9项,发表SCI/EI论文255篇。
四、师资队伍与导师资源
研究生导师团队由142名高级职称教师组成,其中:
全国模范教师、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省级以上人才28人;
博士占比达58%(含在读),30名教师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形成“双能型”导师队伍;
实施“科技小院”模式,30名教授、博士长期驻点乡村与企业,将科研论文“写”在田间车间。
五、培养模式与产教融合
学校创新“三全育人”体系,构建“课程-项目-产业”链式培养机制:
课程体系:开设《自然资源多模态数据协同调查》《智能制造系统设计》等校企共建课程,实践学分占比超40%;
项目驱动: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近三年孵化学生创业团队47个,获专利授权60项;
产业对接:与滁州隆基乐叶、全柴动力等企业共建108个实习基地,推行“订单式”培养。
六、招生政策与报考要求
2025年招生呈现三大特点:
多元化选拔:接受同等学力报考(需加试两门专业课),扩大应用型人才选拔范围;
分类考核:复试侧重专业能力与创新潜质评估,采用“专业知识测试+项目路演”多维评价;
专项计划: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创新”专项指标,定向培养基层技术骨干。
七、校园资源与学术生态
占地108.9万平方米的会峰、琅琊双校区提供优越学习环境:
图书馆藏纸质134.6万册、电子图书155.3万种,配备GIS数据处理中心等高端实验室;
定期举办“蔚园讲堂”“产学研合作论坛”,年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80余场;
依托大学科技园建设“安理智谷”,为研究生提供创业孵化、专利转化一站式服务。
八、区域合作与未来发展
学校深化长三角教育协同:
与安徽理工大学共建“地理信息”“生物医药”学科群,共享合肥科教产融合园资源;
参与南京都市圈高校联盟,联合中国地质大学等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
规划新增“材料与化工”“农业工程”等硕士点,力争2030年建成区域性研究生教育高地。
滁州学院研究生教育以服务区域发展为核心,通过学科交叉、产教协同、平台赋能,正逐步成为皖东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其“扎根地方、面向产业”的培养路径,为应用型高校研究生教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