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程学院作为一所扎根苏北、辐射淮海经济区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其研究生教育体系在近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虽未设立独立的研究生院,但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形成了以重点学科为引领、产教融合为特色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成为区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科建设与专业布局
学校依托“工程学”ESI全球前1%学科和4个江苏省重点学科(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构建了覆盖工学、管理学、农学等领域的硕士点布局。土木工程、机械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形成以智能建造、绿色食品加工、先进装备制造为核心的三大研究方向。2023年公布的招生专业目录显示,学校在材料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领域开设了12个硕士专业,其中机械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为省级产教融合品牌专业。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学校通过“青蓝工程”“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等计划,组建了由249名省级以上人才领衔的导师团队,包括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江苏省产业教授32人。重点实验室体系涵盖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新型工程结构实验室、食品生物加工技术实验室)、3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徐工集团共建的智能装备联合实验室年科研经费突破5000万元。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项,在《JournalofMaterialsScience》等TOP期刊发表论文136篇,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创新“双导师+项目制”培养机制,与42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学院,包括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徐工集团、食品行业龙头维维集团等。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实践学分占比达40%,要求参与企业真实研发项目不少于2项。典型案例包括: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团队参与的“智能挖掘机液压系统优化”项目,技术成果应用于徐工XE370CA型挖掘机,降低能耗15%。
国际合作培养路径
作为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联盟成员,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FOM)合作开展“1+1”双学位项目,研究生可赴德参与工业4.0专项研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电子技术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近三年联合培养研究生23人,共同发表SCI论文9篇。学校还设有“一带一路”留学生专项奖学金,吸引来自15个国家的研究生参与跨境技术转移项目。
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构建“课程-竞赛-孵化”三级培育机制,设立2000万元创新创业基金。研究生在“挑战杯”等国家级竞赛中累计获奖73项,其中2024年机械创新团队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学校科技园孵化研究生创业企业17家,生物工程学院团队创立的“微康生物”公司估值已超2亿元,成为区域生物检测技术领域的标杆企业。
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
建立覆盖培养全过程的PDCA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学位论文“校内盲审+企业评价”双轨制。近三年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优良率达9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24届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占比31%,平均起薪8520元,在淮海经济区同类高校中位列前茅。
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聚焦淮海经济区产业升级需求,研究生团队深度参与乡村振兴项目。食品工程领域开发的“高活性纳豆激酶提取技术”在徐州丰县推广应用,带动20个乡镇建设标准化生产线,年产值突破3亿元。土木工程研究生参与的“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项目,使贾汪区潘安湖片区土地复垦率提升至87%,相关技术纳入江苏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规范。
未来发展规划
学校计划投资5.6亿元建设现代产业创新研究院,规划新增智能制造、新能源材料等3个硕士点。到2027年,力争实现年招收硕士研究生500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30人的目标,打造淮海经济区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示范高地。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国际合作,学校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