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生教育始于2007年,经过十余年发展,已成为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作为一所扎根边疆、服务区域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该校研究生院依托深厚的师范教育底蕴和综合性学科布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牡丹江师范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成立的东北农学院嫩江分院,历经北安师范专科学校、宁安师范专科学校等发展阶段,200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秉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办学精神,坚持“师范底色鲜明,应用特色突出”的定位,研究生教育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重点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应用型创新人才。2023年数据显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规模达1700人,形成涵盖10个学科门类的培养体系。
学科设置与特色方向
该校现有10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6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等学科具有显著优势,其中凝聚态物理实验室是省级重点实验室,在超硬材料制备领域取得多项突破。专业硕士教育强调产教融合,教育硕士涵盖学科教学全领域,旅游管理硕士首创“冰雪旅游经济”培养方向,翻译硕士聚焦俄语、日语等东北亚语言服务人才培养。2025年新增文物硕士点,填补黑龙江省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专业学位空白。
师资力量与导师队伍
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正高级职称占比15.4%,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21.5%。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形成以张冰教授领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团队、以材料科学博士群为核心的物理学科团队等高水平导师组。实施“双导师制”,聘请基础教育名师和行业专家参与培养,如特级教师李华荣团队深度参与学科教学(语文)方向课程建设。
科研平台与学术成果
建有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北抗联研究中心等7个省级科研平台。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北抗联史料整理与研究》开创红色文化研究新范式。材料科学领域在《Carbon》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研制的高性能纳米材料已应用于航天器件制造。生物学科与军事科学院合作开展的鼠害防治研究,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招生政策与培养模式
2025年招生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学等学科启用全国统考试题;二是同等学力考生需加试两门主干课程;三是旅游管理硕士要求3年以上从业经验。培养过程实行“1+1+1”模式,即1年理论研修、1年实践训练、1年课题研究。教育硕士推行“双课堂”制度,研究生需完成160课时基础教育顶岗实习。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韩国牧园大学等10余所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近三年选派127名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特别设立“中俄教育比较研究”方向,开展跨境基础教育比较研究。2024年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共建“冰雪旅游经济研究中心”,开创寒地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
服务地方与社会贡献
创建黑龙江省乡村教师教育发展学院,近五年为边境县市培养532名硕士层次骨干教师。自贸区学院与绥芬河口岸合作,培养跨境电商人才超200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团队完成鄂伦春语保护工程,建立国内首个少数民族语言有声数据库。“渤海文化艺术团”年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40余场,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校园资源与学习环境
投资2.2亿元建设的教师教育实训大楼配备智能微格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先进设施。图书馆藏有《四库全书》影印本等珍稀文献,购置JSTOR、CNKI等37个中外文数据库。物理学科实验室拥有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大型设备,设备总值逾5000万元,支撑研究生开展前沿实验研究。
作为黑龙江省东南部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地,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生院通过特色学科建设、创新培养模式和深度社会服务,持续为东北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其扎根边疆的办学实践,不仅彰显了地方高校的使命担当,更探索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