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研究生院作为辽宁省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生教育机构,依托学校综合性学科布局,形成了涵盖理、工、医、文、史、法、教育、管理、艺术等多领域的培养体系。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其研究生教育已构建起学术型与专业型并重、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协同发展的培养模式,成为东北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发展历程与学科布局
大连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2003年获批的5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专门史、有机化学等学科。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目前拥有15个一级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及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11大学科门类。其中,软件工程学科入选辽宁省“双一流”建设学科,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展现出跨学科融合的综合性优势。
师资力量与导师制度
研究生导师队伍是培养质量的核心保障。学校实施“金普学者”人才计划,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53.16%,包括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1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人。导师团队不仅承担科研任务,还通过“硕本面对面”“助教聘任”等机制强化教学互动,形成“学术引领+实践指导”的双轨培养模式。
科研平台与创新成果
学校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42个,涵盖先进设计与智能计算机实验室等重点领域。近三年研究生发表论文1852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563篇,核心期刊574篇,涉及轨道交通装备、微流控芯片等前沿方向。2024年,学校以73件开放许可专利数量位居全国高校首位,凸显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培养模式与质量保障
研究生教育注重“学术+实践”双轮驱动。通过“AGI研发与评测实验室”等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设立“研究生助教”岗位强化教学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包含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及160门省级精品课程,同时实施“研究生科研成果积分制”,将论文、专利纳入评奖考核。
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
学校与日本筑波大学、美国特洛伊州立大学等50余所海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远交大交通学院”。通过“111计划”引智基地引进国际顶尖学者,定期举办跨国学术论坛,为研究生提供海外访学、联合培养等机会。
招生与就业导向
研究生招生涵盖工商管理、教育硕士、计算机技术等热门领域,报考需满足本科或同等学力条件,非全日制项目侧重在职人员深造。近三年培养的1542名毕业生中,多数进入轨道交通、医疗健康等行业,部分成为核心技术骨干,就业率持续位居省内前列。
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依托“连大科技园”“西岗科技园”等平台,研究生团队深度参与智慧医疗、乡村振兴等项目,与辽宁8个民族自治县签订合作协议,推动科技成果在边境地区的转化应用。附属中山医院与新华医院作为临床教学基地,年均接收300余名医学研究生开展实践。
文化建设与学术生态
研究生学院以“诚信、求是”为文化内核,通过“研究生教育成果展”“保密教育实训”等活动强化学术道德建设。图书馆设立的成果展厅成为学术交流中心,年均举办讲座、展览逾50场,营造“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
大连大学研究生院通过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国际协同等多维创新,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其扎根地方需求的科研导向、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以及扎实的师资与平台基础,为东北振兴与国家战略实施输送了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研究生院正朝着更具竞争力的区域性教育高地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