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涉及法律权益的情况,其中诉讼时效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有时候我们会疑惑,究竟什么能引起诉讼时效中断呢?这对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至关重要,下面就来详细说一说。
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当权利人向义务人明确提出要求其履行义务时,诉讼时效就会中断。比如在借款纠纷中,债权人向债务人发送催款通知,明确要求债务人在一定期限内偿还借款,这一行为就使得诉讼时效中断。从此时起,诉讼时效会重新计算。
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如果义务人主动或者在权利人请求后表示同意履行义务,也会引起诉讼时效中断。例如,债务人向债权人表示愿意还款,或者签订了还款计划等,这都表明义务人认可了债务的存在并愿意履行,诉讼时效便会重新开始计算。
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当权利人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方式来主张自己的权利时,诉讼时效毫无疑问会中断。因为这种方式是通过正式的法律程序来解决纠纷,表明权利人积极地在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且,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之日起,诉讼时效重新计算。
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除了上述常见的情形外,还有一些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情形也能引起诉讼时效中断。比如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有关单位提出保护相应民事权利的请求等。
了解什么能引起诉讼时效中断对于我们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非常关键。当遇到涉及诉讼时效的问题时,要清楚上述这些可能引起中断的情形,以便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的权益,避免因为不了解相关规定而使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
平台声明:该文系作者个人观点,研学网系内容创作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