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江之滨的合肥市黄山路460号,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现为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合肥校区)以"厚德博学,强军兴国"的校训精神,矗立为全军电子信息对抗领域的人才摇篮。这所始建于1979年的军事院校,前身为总参直属的电子对抗专业学府,2017年并入国防科技大学后,成为全军首批本科教学工作评价"优秀单位"。校园占地千余亩,拥有脉冲功率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顶尖科研平台,构建起覆盖"本-硕-博-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累计为部队输送3.7万名专业技术军官,其中包括周志鑫、王沙飞两位院士为代表的科技领军人才。
一、办学定位:军事本科教育的专业深耕
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是中央军委直属的全日制军事类本科院校,其办学层次明确为普通本科教育,但未纳入地方普通高校的"一本"招生序列。作为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该校通过高考提前批军事类渠道招收地方应届高中生,2025年开设信息工程、自动化等4个本科专业,录取分数线通常高于各省一本线30-50分。学院实施"初级指挥+中级指挥"贯通培养,形成军事指挥与工程技术融合的教学特色,2024届毕业生中68%分配至战略支援部队电子对抗单位任职。
军事教育特色体现在三方面:
- 战教融合标杆:构建"电子对抗指挥-装备研发-作战应用"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指挥类学员需完成"教室-模拟对抗中心-实战化训练场"三级实训;
- 科研战力转化:承担全军70%以上的电子对抗装备试验验证任务,研制的"电子对抗信息处理系统"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 国际军事交流:为30余国培养300多名电子战军官,在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设立电子对抗人才联合培养基地。
二、学科建设:电子信息对抗的专业矩阵
核心作战领域
雷达对抗工程专业作为全军特色学科,构建"信号侦收-干扰压制-效能评估"教学链条,配备价值2.3亿元的相控阵雷达实训系统。学员年均参与"红蓝对抗演习"8次,2024年开发的"智能雷达干扰决策系统"在朱日和演训中投入实战应用。网络对抗指挥专业创新"网络渗透-数据防护-舆情管控"课程模块,建有全军首个网络空间靶场,学员毕业前需通过国家信息安全水平考试(NISP)。
前沿技术方向
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与国防科大量子信息研究所联合开设"量子雷达探测"微专业,开发的量子密钥分发装置已装备东部战区某电子对抗旅。人工智能方向设置"深度学习+电子侦察"跨学科课程,2025年学员团队斩获全国大学生智能对抗大赛冠军。
三、人才培养:战训合一的军事育人模式
双线培养机制
实施"2+1+1"分段育人:前两年完成通识教育,第三年进入战略支援部队某基地跟岗实训,第四年参与重大演训任务。2024级指挥类学员中,92%参与过"联合使命"系列演习的电子对抗科目。
证书作战衔接
建立"军事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将《电子对抗装备操作证书》纳入军官任职资格考核。信息工程专业学员毕业时平均持有2.8项军地互认资质,包括GJB 9001C装备承制资格、CISP注册信息安全工程师等。
四、发展蓝图:智能化战场的育才担当
数字化转型工程
投资5.6亿元建设"智能电子战创新港",重点研发认知电子战系统、脑机接口干扰设备等尖端装备。在建的元宇宙对抗推演中心可实现多战区指挥员异地协同演练。
全域作战人才计划
2025年启动"天穹"专项培养工程,面向太空电子对抗领域开设空间频谱感知专业,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共建人才培养基地。规划在2030年前建成全军电子对抗人才数据中台,实现作战能力数字化评估。
从黄山路的老校区到国防科大的新平台,这所军事院校正以"为战育人、科技强军"的核心使命,重塑电子信息对抗教育体系。通过"教战耦合、研战互促、训战一体"的育人机制,为新时代智能化战争培育兼具科技素养与指挥能力的复合型军事人才。其"立足战场、面向未来、服务强军"的办学定位,为中国军事教育改革提供了独具特色的"电子对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