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都亳州的中心城区,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地方性、技能型、开放式、职业化"的办学理念扎根职业教育领域。这所2003年由合肥工业大学亳州教学点、安徽教育学院亳州教学点与亳州工业学校整合组建的公办高职院校,历经二十年发展,已成长为占地481亩、在校生近1.3万人的综合性职业院校。作为安徽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其办学层级常引发社会误解。实际上,该校虽开展专升本联合培养项目,但办学定位始终未脱离专科层次职业教育范畴,与本科教育体系存在本质区别。
一、办学层级的官方认定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核心属性为全日制公办专科高校,这在教育部备案信息中得到确凿印证。根据《安徽省高等学校设置"十四五"规划》,该校属于高职(专科)层次院校,未进入本科教育序列。2024年招生数据显示,其在安徽省专科批历史类最低录取线315分,较本科线低150分以上;物理类录取线325分,与本科线差距更为显著。这种录取分数线特征与一本院校存在天壤之别。
值得注意的是,该校虽是"首批全日制本科教育联合培养单位",但合作培养项目学生最终获得的是合作高校的本科文凭,并不改变学院本身的办学层级。
二、招生体系的职教特征
学校构建"专科主体+贯通培养"的现代职教体系:
- 多元招生机制:2025年面向全国3省投放1890个专科计划,涵盖中医学、工业机器人技术等36个专业,其中中医药类专业占招生总量的40%;
- 贯通培养通道:与本科院校合作开展专升本联合培养,但招生录取和毕业证书均标注专科层次;
- 生源结构优化:形成以安徽生源为主体(占比97%)、辐射河北、河南的招生格局,2024年在校生规模达1.3万人。
在技能认证方面,作为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可开展31个职业工种认证,学生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奖项累计达20项。
三、专业建设的药都特色
学院形成"中医药+智能制造"双核驱动的专业格局:
- 国家级特色专业:中药学、中医学、护理学3个专业获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其中中药学专业实训基地入选国家级建设项目;
- 产教融合深化:建有全国首个省级中医药研究院,与古井集团、华佗国药等200余家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订单班学生占比达35%;
- 实训体系创新:投入1.1亿元建设MR混合现实中药炮制实训室、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基地,实验实训场所总面积达7.1万平方米。
在师资建设方面,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33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2%,形成"企业工匠+教学名师"的混编师资团队。
四、发展挑战与转型机遇
作为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该校面临三重发展命题:
- 学历层次局限:2024年专升本录取率46.64%,部分中医药岗位仍设置本科准入门槛;
- 校区空间制约:主校区占地仅481亩,生均建筑面积不足同类院校的2/3;
- 品牌认知突破:虽获评"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但公众对其"专科层次"认知仍需强化。
同时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 政策红利释放:纳入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重点支持院校,获专项经费建设智慧中药实验室;
- 产业升级助力:对接亳州"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新增中药智能制造、大健康服务等特色专业;
- 国际交流拓展:与韩国中部大学建立合作,年开展国际中医药人才培训超500人次。
结语
这座承载二十年职教基因的药都学府,正在"健康中国"战略下探寻发展新路。从2025年投资2.4亿元建设的数字中医药资源库,到"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传播基地的创建,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始终践行"为产业育工匠"的办学初心。正如校史馆中2003年的建院批文所述:"立足专科,服务药都。"在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新时代,这所拥有36个特色专业的公办高职,正以"专科主体+产教融合"的发展策略,为中医药现代化培育技术技能人才。当"新医科"重构健康产业格局,其聚焦智能制药、深化校企协同的办学实践,正在谱写中国中医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皖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