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生教育始于1981年,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独具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我国自动化领域的顶尖科研机构之一,该所依托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创新资源,构建了覆盖前沿技术研究、重大工程应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完整教育生态,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光电信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学科布局与研究方向
研究所研究生院围绕机器人、智能制造和光电信息三大核心领域,构建了完整的学科体系。现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8个硕士培养点和5个博士培养点。研究方向涵盖水下机器人、工业自动化、纳米操作机器人、工业无线网络等前沿领域,其中机器人学和先进制造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研发的“CR-01”6000米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顶尖科研平台支撑
研究生培养依托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0余个国家级及省部级平台。实验室配备“实验1”号科考船、纳米材料制造设备等高精尖仪器,支持极地机器人、飞行机器人等特种装备研发。2024年,研究所“弱刚性大型航天构件数字孪生精密装配技术”入选“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展示了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核心优势。
高水平导师队伍
导师团队包括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8名来自海外知名机构的专家,以及国家杰青、973/863项目首席科学家。例如,祁峰研究员领导的太赫兹成像实验室在物质指纹识别领域取得突破,苏全民研究员作为原子力显微镜专家推动纳米精测技术发展。这种“院士领衔+国际团队”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视野。
项目驱动的培养模式
研究生深度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年均科研经费超7亿元。例如,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研究生可参与飞船跟踪测量设备的研制;在海洋探测领域,直接操作极地机器人执行科考任务。这种“研中学”的模式使毕业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战能力。
多维资源保障体系
研究所提供极具竞争力的待遇:硕士生月均津贴超4000元,博士生可达万元,并享受五险一金、餐补、差旅补助等。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研究生公寓、机器人学与自动化领域核心期刊《机器人》和《信息与控制》等资源,构建了优质的学习生活环境。
产学研融合创新
通过孵化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等7家高技术企业,研究所打通了“实验室-产业”转化链条。研究生可参与工业现场总线、WIA-PA无线网络等技术的产业化项目,其研发的EPA通信规范成为我国首个工业自动化国际标准。这种创新生态使学术研究直接服务于智能制造、精准农业等产业需求。
国际合作与学术网络
研究所与麻省理工学院、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机构建立合作,定期举办凌峰论坛等学术活动。博士生可赴德国歌德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等开展联合研究,太赫兹成像、水下机器人等技术的国际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全球化科研平台。
定制化联合培养机制
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实施“一院一所”协同计划,每年联合培养超100名研究生。例如,数学与统计领域研究生可参与分布式雷达信号处理算法研发,工科生则通过校企联合课题攻关工业数字化控制系统。这种模式整合了高校理论优势与研究所的技术转化能力。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生院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通过学科交叉、平台赋能、项目实践的多维培养体系,塑造了一批兼具理论深度与工程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其在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持续突破,不仅推动着产业升级,更彰显了国立科研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