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研究生院作为全国工会系统内的重要学术机构,承载着培养劳动关系与工会领域高层次人才的使命。依托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背景,学院在劳动科学、公共管理、法学等学科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其发展历程与我国劳动政策演变紧密相连。作为国内较早开展劳动关系方向研究生教育的院校之一,学院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智力支持与人才储备。
历史沿革与机构定位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研究生教育可追溯至2013年设立的公共管理硕士(MPA)项目,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单位。研究生院下设招生与就业办公室、培养办公室、学位与学科办公室三大职能部门,全面负责学科建设、学位管理及研究生培养工作,形成了以劳动关系、工会工作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体系。作为全国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学院同时承担着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任务,2020年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
学科体系与专业特色
研究生教育聚焦劳动关系、劳动法律、社会保障三大领域,开设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细分劳动关系、工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管理四个方向。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构建起包含劳动经济、劳动法、工会理论等特色学科群,形成管理学、法学、经济学交叉融合的学科生态。特色课程体系涵盖劳动争议处理、集体协商制度设计、工会组织建设等实务型内容,强化学生对劳动关系治理的系统认知。
师资力量与学术资源
学院汇聚了劳动关系领域顶尖学者,现有专任教师254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72人,4人获评北京市教学名师,1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实行双导师制,聘请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专家、大型企业人力资源总监担任实务导师,形成"学术导师+行业导师"协同培养模式。拥有国内最大的工会文献数据库,图书馆藏量达70万册纸质图书与120万种电子资源,独家收藏工会历史档案与劳模口述史资料。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采用"理论教学+实践浸润"的培养路径,建立京津冀地区30余个实践基地,包括全总法律工作部、北京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等机构。实施案例教学改革,开发《集体劳动争议处置模拟》《工资集体协商实务》等情景教学模块,课程实践环节占比达40%。创新"订单式培养",与各省总工会合作开设定向班,近三年为工会系统输送专业人才210人,占毕业生总数39%。
科研平台与学术成果
设有劳动关系研究所、劳动法与工会法研究所等16个科研机构,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8项,参与《工会法》《劳动合同法》等17部法律法规修订。主编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年均发表劳动关系领域论文120篇,其中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研究被全国政协提案采用9次。2023年发布的《平台用工社会保障白皮书》成为制定骑手、网约车司机保障政策的重要参考。
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与俄罗斯劳动与社会关系学院、白俄罗斯劳动与国际关系学院建立"一带一路"劳动教育联盟,联合培养跨国劳动关系协调人才。定期举办中欧劳动关系论坛、亚太工会发展峰会,2024年发布的《数字时代劳动标准比较研究》被国际劳工组织纳入政策工具库。与美国康奈尔大学产业与劳动关系学院开展学分互认,每年选派20名研究生参与全球劳动治理暑期学校。
社会服务与政策影响
作为全总智库核心成员,年均提交政策建议报告50余份,《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评估》等12份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开发工会干部能力提升课程体系,年培训量超6000人次,覆盖31个省市级工会。疫情期间推出的《企业复工复产劳动用工指南》被20余省市人社部门采用,指导3万余家企业建立特殊时期劳动关系处理机制。
未来发展规划
正在申报劳动关系一级学科硕士点,计划2026年形成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筹建数字劳动关系实验室,重点研究算法管理、远程办公等新型劳动问题。推动"劳动教育+"学科融合,2024年获批全国首个劳动教育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开发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拓展国际劳工标准认证培训,力争成为ILO亚太地区劳动关系认证中心。
从历史积淀到创新发展,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研究生院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其突出特点体现在工会基因传承、政策参与深度、实践导向强化三个方面。通过持续优化学科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国际视野,正在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劳动科学人才培养高地和政策研究重镇,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着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