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简称“一飞院”)是我国唯一集歼击轰炸机、轰炸机、民用飞机、运输机和特种飞机设计研究于一体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作为航空工业领域的“国家队”,其依托深厚的科研底蕴与尖端技术积累,形成了独特的研究生培养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服务于国防科技发展需求,还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国家航空事业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人才。
历史沿革与战略定位
一飞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61年成立的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历经60余年发展,已成长为涵盖飞机全生命周期研发的综合性机构。其研究生教育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于新一代飞行器设计、航空电子系统集成、高安全性飞控技术等领域,目标是培养兼具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例如,研究所参与研制的运-20大型运输机、空警-2000预警机等国之重器,均为研究生提供了参与国家级项目的实践平台。
学科体系与研究方向
研究生院的学科布局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为核心,延伸至计算机科学、控制工程、电子信息等交叉领域。具体研究方向包括:
嵌入式机载计算机技术:涉及航空电子设备的实时控制与可靠性设计,如余度控制计算机和可重构容错飞控系统;
航空测试与仿真技术:依托“陕西省飞行器环境控制重点实验室”,开展飞行器环境模拟、视景系统开发及接口系统集成研究;
人工智能与数据融合:探索机器学习在遥感影像处理、飞行数据优化中的应用,例如小波理论分析在图像复原中的实践。
师资力量与导师团队
研究所汇聚了包括陈一坚院士、唐长红院士在内的行业顶尖专家,导师团队中超过40%拥有国家级科研项目负责人经历。例如,某重点型号总师曾主导国产FPGA芯片的研发,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航空装备的自主可控设计。研究所还与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导师制,通过跨校合作提升学术资源的整合能力。
科研平台与实验条件
一飞院拥有亚洲领先的航空科研基础设施,包括:
全三维数字化设计平台:支持多厂所异地协同研制,缩短飞行器设计周期;
306号综合试验室:获“中国钢结构金奖”的网架工程,可模拟极端环境下的飞行器性能测试;
高性能计算集群:配备国产芯片服务器,满足大规模仿真计算需求。这些平台为研究生提供了从理论验证到原型机开发的完整科研链条。
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
研究所与高校、企业构建了“三位一体”培养机制。例如,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开设“航空智能系统”专项课程,学生可参与运-20飞控算法的优化项目。研究生需在航空工业集团下属单位完成至少6个月的工程实践,如在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机载通信设备的可靠性测试。
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一飞院与英国爱丁堡Napier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推动飞行器智能感知、航空材料等领域的前沿研究。研究生可通过“青年学者交换计划”赴海外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例如某博士生在澳洲DECRA奖资助下,完成了航空影像数据融合的算法创新。
人才激励机制与待遇
研究所为研究生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资助体系:
科研津贴:博士生年均津贴不低于20万元,参与重点型号项目可额外获得绩效奖励;
成果转化激励:授权发明专利可享受技术入股分红,例如某团队研发的航空测试软件已实现市场化应用;
生活保障:包括人才公寓、六险两金、带薪学术休假等福利。
就业前景与社会贡献
近五年毕业生中,85%进入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发、航天科技等央企,15%选择高校或科研院所继续深耕学术。典型就业案例包括:
参与空警-500预警机航电系统设计的工程师团队,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投身国产大飞机C919飞控软件开发的技术骨干,解决了多冗余系统同步难题。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生院通过融合“军工基因”与“创新生态”,构建了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工程应用”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在航空装备自主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平台将持续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