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作为广西地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机构,承载着传承中医药文化、推动民族医药创新的使命。依托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学科优势,研究生院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体系,成为区域中医药发展的关键力量。
历史沿革与发展脉络
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可追溯至1934年成立的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1956年正式建校,历经广西中医专科学校、广西中医学院等阶段,2012年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1986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成为广西唯一具备中医药博士培养资质的高校。目前,学校拥有仙葫、明秀两大校区,总占地面积超1300亩,形成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
学科体系与学位授权
学校以中医药学科为核心,构建了“医、理、工、管”协同发展的学科格局。研究生院现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医学)和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覆盖中医临床、药学、中西医结合等领域。2022年新增中医临床药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强化了临床与药学的交叉融合。专业学位类别包含中医、中药学、护理等5个方向,4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形成多层次培养体系。
师资力量与导师队伍
学校汇聚了中医药领域的顶尖人才,现有专任教师84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1人、硕士生导师86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46.68%。师资队伍包含3位国医大师、4位全国名中医及23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4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构成特色传承体系。导师团队在壮瑶医药研究、针灸推拿等领域具有全国影响力,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52项,年均科研经费超6900万元。
科研平台与创新成果
依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及15个重点学科,学校打造了高水平科研矩阵。校办制药厂开发出复方扶芳藤合剂等32个中成药品种,其中“百年乐”系列产品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近五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0项,包括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发表SCI论文数百篇,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成果显著。
人才培养特色与规模
研究生教育坚持“重传承、强实践”理念,现有全日制研究生超1400人,累计授予学位6200余个。推行“导师组联合培养”模式,通过14所附属医院(含3所直属医院)提供临床实训,病床总数超4000张。创新性开设壮医药本科至博士全程教育,培养广西95%的中医骨干人才,毕业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
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
作为教育部指定留学生招收院校,研究生院与越南、新加坡等20余国建立合作,东盟留学生占比达80%。2024年与越南传统医药大学共建“中越中医药现代工匠学院”,开展针灸、推拿技术国际培训。学校定期举办国际护理学生论坛,研究生参与海外研修项目,如马来西亚3个月进修计划,拓展全球视野。
招生培养与奖助体系
年度硕士招生规模约2000人,博士200人,实行“初试+复试”选拔机制。设立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及“岐黄学者”专项资助,覆盖70%以上研究生。2025年招生章程显示,新增人工智能与中医药交叉学科方向,复试强调临床技能与科研潜力评估。
社会服务与产学研融合
通过重阳城老年公寓、元之源健康产业等实训基地,研究生参与社区医疗、健康管理等服务。与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共建实验室,推动壮药产业化,近三年技术转化收益超2亿元。在2024年国际医学创新合作论坛中,研究生团队承担重要会务服务,展现实践能力。
作为中国-东盟中医药合作枢纽,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正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壮瑶医药标准化研究。通过建设1300亩新校区、拓展国际联合实验室,致力于培养兼具传统智慧与现代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中医药国际化提供广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