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体系自筹建之初便被赋予探索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使命,作为一所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资源建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其研究生院以“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国际视野”为核心理念,构建了独特的培养模式。以下从八个维度解析其研究生院的核心特征。
学科布局聚焦国家战略与新兴产业
研究生院紧密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学科体系,重点发展新工科与新医科领域。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如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实验室、脑认知与类脑智能实验室)及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以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合成生物、高端医疗器械为核心的学科群。例如,生物学博士项目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结合深圳理工的合成生物学院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资源,推动跨学科研究。这种布局不仅响应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需求,更瞄准全球科技前沿。
联合培养机制实现资源协同
研究生院与境内外顶尖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形成“本硕博贯通”培养路径。联合培养项目采取双导师制,学生可同时获得合作院校与深圳理工的学术指导。例如,中山大学-深圳理工联合培养博士项目中,学生由双方导师共同指导,共享实验平台与科研数据。此类模式打破了传统高校的壁垒,实现科研资源与教育资源的整合。
招生选拔注重创新潜力与实践能力
研究生院采用“申请-考核制”,以学术成果、研究计划及专家推荐为核心评价标准。报考者需提交代表性科研成果证明(如专利、论文)及硕士阶段课程成绩,同等学力申请者还需通过4门主干课程考核。2025年生物学博士项目首批招生仅10人,凸显“精英化”选拔理念。学校明确拒绝接收存在学术不端或违约记录的考生,确保生源质量。
培养体系强化科研转化与产业对接
课程设置强调“理论与实践双轮驱动”,开设《细胞与基因技术前沿》《高性能医疗器械开发》等特色课程,并邀请产业界专家参与教学。学生需在研究院或企业完成至少6个月的实践项目,例如参与深圳先进院的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发,或进入联想等企业“实践梦工厂”。毕业生人均拥有4项科研成果,25%进入全球500强企业,体现产教融合成效。
导师队伍汇聚全球顶尖学者
研究生院师资由院士、国家级人才及海外终身教职获得者组成,包括14名海内外院士、88名国家级人才。例如,细胞与基因技术研究院由康乐院士领衔,其团队在生态基因组学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计算机学科由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潘毅主导,其GPU研发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导师团队中41%具有海外终身教职经历,为学生提供全球化视野。
科研平台支撑前沿技术突破
学校拥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P3生物安全实验室,为研究生提供世界级科研条件。例如,细胞与基因技术研究院下设三大板块:基础创新板块聚焦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开发板块开展细胞治疗临床转化,未来前瞻板块探索昆虫生物农药等交叉领域。这些平台不仅支持学术研究,更通过开放实验室机制促进校企合作。
奖助体系激发学术创新活力
研究生可申请国家奖学金(3万元/年)、学业奖学金(覆盖学费的50%-100%)及企业冠名奖学金。2024年评选的5名优秀研究生奖学金获得者中,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学生因在新能源电池领域的突破性研究获一等奖。学校设立“科研启动基金”,资助博士生独立开展课题,最高额度达20万元。
学术生态构建国际化创新社区
主校区坐落于光明科学城,毗邻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医学科学院等机构,形成“科学-产业-教育”协同网络。书院制管理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开设“科学伦理”“创业管理”等通识课程。学术交流方面,每年举办“粤港澳交叉学科论坛”,邀请诺奖得主及产业领袖参与,学生可直通国际学术会议。
深圳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通过学科交叉设计、顶尖师资引育、产学研深度联动,正在探索一条中国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路径。其以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输送高层次人才,更为全球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