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具有完善培养体系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于199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资格,2015年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标志着其研究生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浙师大研究生院始终秉承"砺学砺行、维实维新"的校训,构建了覆盖本硕博全链条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师教育领域形成显著优势,同时积极拓展交叉学科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学科布局与学位授权体系
学校现有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等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覆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8大学科门类。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设有教育博士和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形成了学术型与专业型并重的培养格局。数学、化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等3个学科获评B+等级,构建了以师范教育为特色,文理基础学科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研究生院推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过实体化工程师学院开展项目制培养,组建跨院系、跨学科的校企联合导师团队,与23家央企共建联合培养基地。建立"三破"机制(破学科壁垒、破零散培养、破同质化),设置首席专家主导的重大攻关项目,强化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实施"启航奖学金",资助研究生赴全球百强高校访学,近五年累计资助国际交流300余人次。
奖助保障体系
构建"国家-学校-社会"三级奖助网络,全日制博士享受最高5.7万元/年资助(含国家助学金1.5万、学业奖学金1.8万及科研津贴)。硕士生年均奖助达3.2万元,覆盖率达100%。特色奖项包括学术创新奖学金(40人/年)、科研成果转化奖励等。非全日制研究生可申请企业专项奖学金,困难学生享有最高1.2万元/年补助。
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博士生导师208人、硕士生导师896人,其中院士7人(含双聘),长江学者6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3人。推行"双导师制",聘请1038位行业专家担任实践导师,形成"学科导师+企业导师+国际导师"协同育人模式。教育学导师团队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化学学科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项。
科研创新平台
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科研平台18个。近五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奖9项,年均科研经费超3亿元。设立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基金,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博"2篇。与中科院共建"分子表观遗传学"联合实验室,在量子信息、非洲研究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
国际教育合作
与50个国家190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设立中非国际商学院开展"2+2"双学位项目。留学生规模近3000人,建有商务部援外培训基地,累计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官员800余人。研究生可申请"丝绸之路奖学金",赴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开展联合培养。
社会服务贡献
创办全国首个教师教育"云实训"平台,开发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236门。乡村振兴研究院实施"百博入企"计划,派驻博士服务团助力26个县域产业发展。近三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横向课题427项,专利转化金额超1.2亿元,教育硕士参与开发的"智慧课堂"系统在全省560所学校应用。
历经四十余载发展,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已构建起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学科交叉、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成效显著。通过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创新培养机制、强化质量保障,正朝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稳步迈进,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着浙师方案。